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46年12月13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是陕甘宁边区由减租减息向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土地政策。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土地征购的范围、地价的评定、土地的承购和分配原则、土地公债的清偿办法等,条例的颁布彻底解决边区的土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其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论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和土地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经历了减租减息、征购地主土地和土地改革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分不开的,通过这种演化,在陕甘宁边区的老解放区逐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每次土地政策演化的进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有相应的土地法规出台,边区的土地立法涉及到土地政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登记管理、土地司法等方面,内容相当完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边区土地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已相当高了,这些法规在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针对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和缓的、有偿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大为提高,掀起了参军运动。但是,土地改革发展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彻底性。为此,1947年2月,中央指示各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复查工作,纠正了上述问题,使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徽州土地改革前后的土地卖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徽州土地改革之后的土地卖契与土地改革之前明清民国的土地卖契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也有变异。传承的一面反映了徽州农村土地改革前后有着相同的契约意识,变异的一面揭示了土地改革的彻底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苗区属土地占有相对分散地区。苗区各阶级土地占有极不均衡,地主与贫农占地的多寡与好坏差距悬殊,地主对苗民采取各种经济剥削及其他剥削,“‘官匪霸’三位一体统治集团”对苗民进行残酷统治。这决定了像湘西苗区这样的土地占有相对分散地区同样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对土地改革的功绩必须肯定,对土地改革的质疑必须澄清。  相似文献   

8.
葛建廷 《考试周刊》2011,(37):33-34
本文论述了日本土地改革下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解体和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日本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和农家经济的影响,日本农地改革的历史性格,最后阐述了日本农地改革不彻底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相对和平时期,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的反奸清算运动的性质与特点。作者认为,汉奸清算运动的性质与特点。作者认为,汉奸地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代表了这了农村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在抗战胜利后进行反奸清算运动打击汉奸地主,成为土地改革的全面习。山东农民发挥历史首创精神,创造了有理合法的向地主夺取土地的经验,为中共中央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印度独立后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农村封建土地关系在土地改革后仍然大量存在,制约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印度土地关系还是发生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虽然不能对这种变化评估过高,但是它却部分弥补了印度土地改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