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而言,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美学价值及艺术特征的追求十分重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其特有的美感传达与翻译技巧,译者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意境美感的理解与传达,文章将对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翻译特点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翻译者通过充分揣摩原作的文学情感、文学意向及文学意境,将其美学价值完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以及其美学特征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后,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造属特殊的艺术生产活动,高雅的文学作品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至善结合。修辞艺术又是文学艺术之美学价值的重要栽体和反映。文学翻译是再现原作之美与创造译作之美的精细艺术过程。关于修辞,本文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文学翻译要体现审美和造美的跨越,传义和传神的结合,以实现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实践(经营好一生中的三天)为例,探讨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通过分析现代散文的特点提出了散文翻译应该遵循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力求在散文翻译实践中做到译文和原文文本在形式美、内容美、风格美、简约美、音响美、修辞美、模糊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科技英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兼而有之,为使两者得到并存,科技英语的汉译提倡美学翻译。本文以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和美学翻译的特征为出发点,对科技文本的美学翻译进行研究,为科技文本的英汉互译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7.
英语文学翻译同其他形式的翻译一样,重在追求美学的艺术特质和艺术魅力。文章将从美学的视角探讨翻译问题,对英语文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绘本文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审美功能,所以绘本翻译中审美信息的再现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手段。绘本翻译中审美再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图文视觉的形式之美、图文共建的和谐之美和文本主题的内涵之美。而这三个层面的审美再现都归结于绘本文学的图文交互性这一本质特性,所以绘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文字的转换,而要仔细研读原文本中的图文关系,通过解析绘本中图文共同构建的美学框架,再结合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审美信息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厚的美学价值,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表达原作的思想内涵,更要呈现出其中的美学价值,让不同文化环境中读者共享精神财富。该文以英语文学为切入点,根据翻译相关案例说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泽林 《英语广场》2023,(20):37-41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枚璀璨的宝石,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美国文学充满活力、追求自由,它们都为世界文坛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本文对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审美传统”“文化气质”与“英美文学翻译”三个维度入手,探讨了英美文学的美学价值和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熟悉英美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邝文霞 《考试周刊》2012,(23):15-17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文学作品中通过句式结构的错落组合及声音修辞的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音乐特性,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巧妙借鉴语音修辞、对偶句式、叠音字等策略,将原文通过句式结构变化和叠字营造的音乐美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征为基础,着重讨论了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应注意到文学文本这些独有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文学文本翻译的神似,利于译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优秀语言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术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出原文所蕴含的各种风格价值。本文从文学风格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并指出风格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是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诗中脍炙人口,充满美感,极具艺术感染力,古诗中的美学特征以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代表.本文以许渊冲、顾正阳和吕俊的理论为依据分析古诗中的意境美以及在翻译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中一个充满未定性的召唤结构,其价值也正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是高明的设计师,依据文本内容和价值的潜能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来设计作品的空白和未定性,达到最佳文学接受度,使读者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