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这里笔者亦简述愚见,以企争鸣。我认为这两句中有错字,即“女”是“子”字之误笔。“兰”是姓,《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兰氏、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  相似文献   

2.
象戏与象棋     
中国象棋有悠久的历史,现在正日益走向世界,已举行多届的世界象棋锦标赛就是证明。“象棋”之称,古已有之,不过,古时所谓“象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象棋。《说苑》一书载雍门子对孟尝君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蔡邕《弹棋赋》有“列象棋,雕华丽”之句。显然,古代所谓“象棋”,指的是弹棋。弹棋是一种古代的游戏。《物原》说“刘向作弹棋”;庾  相似文献   

3.
“被”字结构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形成通常所谓的“被”字句,而不作谓语的情况也不少,在《醒》中这一结构的句法功能多样,可作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等,本文采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法对《醒》中的“被”字结构作一研究,以便人们清晰认识《醒》中“被”字结构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高考语文试卷中曾有一题,要求从四个例句中找出一个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标准答案是《殽之战》中的“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这其中涉及了文言紧缩句的知识。什么是文言紧缩句?文言紧缩句与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基本相同,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型。紧缩句的所谓“紧”,就是紧凑,中间没停顿,一般不需要用标点分开;所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短旬情绪急促,长句情绪舒缓。歌声摇曳而要有忽高忽低的节奏。调有缓急,声有升沉,气势的抑扬顿挫疾徐,通过文句来表现。《文心雕龙》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断句与写作,道理是一致的。 (1)上引从何处起。用“曰”表示上引接着开始,那是用得最频繁也是最好识别的。还有用“云”的:如《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石钟山记》“《水经》云”;用“谓”或“所谓”的;《游黄山记》“庵僧谓”,《报刘一丈书》“世所谓”;用“问”的,如《曹刿论战》“问:‘何以战”,《狱中杂记》“问焉”,用“言”、用“语”的:如《梅花岭记》“忠烈遗言”,《柳敬亭  相似文献   

6.
《礼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所谓“离经”.也就是给文言文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óu)。[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8.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所谓被动句,就是说它的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可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这是第一种分法;一般的和特殊的,这是第二种分法;简单的和复杂的,这是第三种分法。有标志的被动句,如《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宠于卫君”,“见”和“于”就是一种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战国策·齐策》“今婴子逐,盼子必用”,“逐”是“被逐”。一般的被动句,可拿意义或被动标志为依据去识别,如前举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二例。特殊的被动句,如《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伐者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0.
所谓“春秋笔法”,按晋人杜预《春秋左传序》中的诠释,是“一字褒贬,数句成言”;按现在的说法,是指作者的内在倾向性通过“曲笔”手段来暗示传达。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壁”。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这样好的作品学生学过之后,应当要求熟读成诵。但是,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丢三拉四,有的丢了一个自然段都不知道;有的前后内容混杂,东背一句西背一句;有的当时背好了,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怎样让学生顺当地背诵课文呢?我的办法是:抓点、理线、板书,再背诵。所谓“抓点”,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自然段中能表现段落中心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一个词(句)。在  相似文献   

12.
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语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5.
在占汉语中,关于诗律“犯孤平”的问题,一般诗律论者大有一致的认识。《古代汉语》(郭锡良、何九盈等主编)是这样记载的:在(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改成了“仄”,全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前提很明确,是“在(乙)种句……中”。在山东电视大学印行的《录音讲义》中写道:“所谓的犯孤平,只是指‘乙’种句这一种情况而言,如果在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不仅是一部反映我国春秋时代社会面貌的杰出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腴辞润简犊”,“美句入咏歌”(引自刘知几《史通·杂志上》)的精采的史传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对以后叙事散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晋代范宁《谷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唐代韩愈《进学解》也说“左氏浮夸”,所谓“艳而富”,所谓“浮夸”,正是《左传》富于形象描绘和应用夸张手法的艺术表现,标志着它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殽之战》是《左传》描写战争的名篇之一,在写作上很有代表性,它有以下的鲜明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18.
所谓“四议”,就是指从《鸿门宴》一文中人们不太注意的四个细小方面着手,来窥视刘邦这个人物的一斑。司马迁不愧为语言大师,文中的一词、一句都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细咀嚼不能不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19.
“文无工笔,患在龉龃”这句写作名言出自《纬文琐语》。所谓“工笔”,就是篇章结构要紧严整齐。“龉龃”(音诅语),本是牙齿不齐的意思,这里是指长短交错。这是告诉人们,写文章要讲究篇章结构,尽量革除参差龉龃、杂乱无章的毛病。  相似文献   

20.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