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19岁的王彦伟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东城区府学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在该校执教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一  相似文献   

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就教育硕士而言,其实践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五个方面。从"是否有学校教学工作经历"和"是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两个维度,可以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为"有经历师范生""无经历师范生""有经历非师范"和"无经历非师范"四类,他们对硕士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皆表现出不同的反馈与诉求,需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做出区分以进行分类培养。  相似文献   

3.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临终前,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先后提出"立德""立志""立学"等三项要求,具体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发现,"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它与"德""志""学"都有紧密的关联,所以"静"的含义亦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如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曾为儿子寄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以淡泊之心来表明自身的志向,以宁静之态来显出思想的高远。这曾是古代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鄢忠林 《教师》2013,(29):30-30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将他的话减缩为成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照原文我们不难看出,这段话应是他自己人生历练的感悟和对世事沧桑思考的结晶,用之"戒子",足见其用心之至诚。指导的是"行",即如何修身、养德、明志。  相似文献   

7.
立志与梦想     
<正>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曹操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生自立志始,志当存高远。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笃志,即持之以恒去践行梦想。理想的光芒,激励着人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梦为桨,百折不挠;以梦为帆,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19岁的王彦伟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东城区府学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在该校执教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一千就是18年.2008年,她被调到东城区研修中心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研员.1996年,她自告奋勇地参加"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从此也让我认识了这名性格有些内向、说话低声细语、待人诚恳又很好学的小老师.  相似文献   

9.
<正>常听人说:"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初时不知所以,现在觉得所言甚是。让我们一起向诸葛亮老师学习十堂课,在变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内容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反过来说,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1.
<正>诸葛亮曾经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啊,人只有心静,思想才能到达深远的境界与成功的远方。科学家诺贝尔热衷于发明,在发明炸药时屡次失败,但他的信心并没有被"炸毁"。他屡败屡战,在摆满试剂的实验室里学会了"静下心来",从而发现了硝化甘油混合物不仅使炸药威力不减,而且让生产、使用和搬运过  相似文献   

12.
图图 《快乐阅读》2014,(3):17-17
<正>文学大家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平静,心灵得到一种美的过滤。这种美,美在恬静,美在淡雅,那是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更是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安谧意境。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大家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平静,心灵得到一种美的过滤。这种美,美在恬静,美在淡雅,那是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更是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安谧意境。  相似文献   

14.
杨争光其前期创作的一系列乡土和民间题材小说作品,强有力地牵动了评论家的批评视线和读者的阅读视线,小说被认为"融入自己的思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明显地体现出"非文化"特征:以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为表现对象的小说,表现出的却是"非文化"特征。具体来说,小说通过作家创作的"非文化"立场、人性呈现的"非文化"指涉、悲剧色彩的"非文化"意蕴等,呈现出"非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刘君新德是从紧张忙碌的孔孟之乡来到散漫悠闲的三苏故里的当代实力派书法家,汲取齐鲁大地和巴山蜀水的灵性,既有鲁人质朴豪爽的秉性,又有蜀人细腻坚毅的性格。窃以为新德为人作书,乃具三真三独也。一曰:抱璞守真,独善其身。诸葛孔明有一至理名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16.
王春美 《辅导员》2011,(17):23-24
学习语文要善于思考,时时留心多动脑,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高度。善思考、常思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素质。我国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  相似文献   

17.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94-94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曾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被人们奉为经典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的品行,需要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高尚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一直很喜欢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当读起它,总是充满着感动,心境自然也变得平和了。仿佛有了超脱的舒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把这种心态放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力争在教育的沃土上做一个幸福的播种者。播种一颗关爱心,做学生生活的"挡风墙"如今,乡镇初中有很多留守学生,平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我格外同情他们,心疼他们。学生陈曼(化  相似文献   

19.
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引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心情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引自:明·洪应明《菜根谭》释义:无论是宠爱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人生之荣辱就像庭前的花朵盛开和衰落那样平常;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去在意,人生的去留就像天上的浮云飘来飘去那样随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以来法家就有轻视儒士文人甚至视之为"蠹"的传统。鼓吹评"法"批"儒"的时代把是"法"非"文"推向了极端。这些都与特定时代的统治权力之争有极大的关联。如今要想打着加强统治权的旗号行褒"法"贬"文"之实已无可能,是"法"非"文"由思想层面转向了语言形式层面,也就是以法律语言规范文学语言,以至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在某些法律学者的眼里"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连篇",其中刘大生教授的名文《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很有代表性。文学语言与法律语言差异很大,对二者进行辨析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