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广电总局的干部涂昌波近年来发表了不少有关广播电视的文章,在全国广播电视业界、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这里要“爆”的一个“料”是:涂昌波的新作《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已经在今年7月底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油墨未干,书香乍散,我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读者。  相似文献   

2.
在出版社当了好些年的编辑,书稿编了不少,却没有一本是自己写的,想来不觉有点心酸.于是心里就常有一分期盼,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写本像样的书来,即便不能大红大紫,也要让读者看了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行业中,报纸编辑应该充分重视读者心理。读者意识的建立和完善要以读者心理为基础。在具体工作中,报纸编辑首先要对读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读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其次,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在开展编辑工作时应该多角度的进行,并使报纸编辑的职业效能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梁永先生在《叶圣陶的谦逊》(载《咏苏斋书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采编工作者,每天要编发大量的新闻稿件,审阅稿件时,如果我们稍一走神儿,说不定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会被不经意丢进废纸篓里,成为一件憾事。因此,用心、留心、细心审阅每篇新闻稿件,是对每一位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7.
“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这是恩格斯1889年12月9日致康德拉·施米特信中的一段话,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相似文献   

8.
谌嘉 《编辑学刊》2004,(6):12-14
一、学术书未必不赚钱 出版学术书到底赚不赚钱?这一问题时时困扰着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和它们的编辑.我个人的体会是,学术书的读者尽管是"小众",但只要认真去做,巧妙去做,那就未必不赚钱.根据有三: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人对编辑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编辑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可有可无。本文试以《健康与幸福》系列丛书的引进出版和销售为例,谈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2月9日,震惊全国的随州特大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熊振林一审被判处死刑.很多传媒报道了这条新闻.北京晚报的新闻标题是<杀人恶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文中还配上了警方押解熊振林走上法庭的正面图片,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相当多的法制新闻都是这种报道方式,这有什么问题吗?问题确实较多,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11.
理智的图书市场,需要能够鲜明、系统、集中地体现出版社品牌特色的图书,这些品牌图书不仅是一个现代出版社的标志和品牌的象征,更是广大读者从整体上识别、理解、接受和把握出版文化的符号. 说起出版品牌,我们不得不提到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我国出版品牌的卓越代表.作为"百年老社"的商务印书馆,建店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犹如一位温和的、诲人不倦的知识老人,在当代读者的心中,更是以工具书的权威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著称.同样,享有盛誉的三联书店,以其一贯坚持的"严肃、博采、开放"的编辑态度和独特的风格,培育了自己忠实的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12.
宋法刚 《声屏世界》2007,(10):35-3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对那段历史的影像化追忆,也是对民族英雄的仪式性缅怀。众多的电视剧给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上面镌刻着陈赓、许世友、刘洪、李向阳、姜大牙、李云龙等观众熟悉的真实英雄或传奇英雄的名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些英雄中少见国民党抗日英雄的身影,这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缺憾,也是历史的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报纸副刊如何能吸引读者阅读?作为副刊编辑,如何能在一个副刊版面上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使副刊能在读者不断分流的尴尬中摆脱被边缘化的处境?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前,副刊如何走出困惑?这是每一个地方党报副刊编辑不能不去思考的严  相似文献   

14.
在用户生成内容(即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语境下,一些传统媒体正在不知不觉间"被渠道化",唯恐错过各色网络热点,盲目、被动跟风,从而陷入"网云亦云"、唯网络马首是瞻的窘境。作者列举了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5.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6,(22):71-7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出到了第五版,朋友们建议我就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作一点介绍.第四版出版后在《青年记者》连载了12篇“修订札记”,后来收入我的《传媒规范简论》论文集,这一次写不了那么多了,就写一篇回顾吧. 新闻与法联姻回顾 曾经,在中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现在叫传媒业、传媒人)似乎总以为法与新闻距离很远.新闻与法搭上关系,还只有三十年光景.  相似文献   

16.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名联。这是他从明代文人杨继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中换化而来的。此联的意思是说:坚实的双肩负责起世间的正道情义,灵巧的双手书写出流传的诗文篇章。笔者认为,作为党刊编辑,在实践自己的职业理想时  相似文献   

17.
当编辑,就如"文革"前夕曾遭姚文元们所围攻的罗竹风作的《杂家》一文所说,不能不是杂家.因为不论是报纸编辑或出版社的书刊编辑,乃至如今曰益兴旺的电子媒体的编辑,都必须应对知识领域不同的各种方面的作者和读者,你必须去涉猎许多你所并未深究过乃至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信息,摊子必须铺得很开.这对于拓宽知识基础是有益的,但却门门都不能深入堂奥,对于有志于专治某门专门学问或研究某一专门课题的人却是一种苦恼.这就是"可怜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话头.  相似文献   

18.
"皮书系列"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多年来连续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皮书系列立足"权威、前沿,原创",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中国及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年出版皮书百余种.该系列图书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多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中的一流专家.  相似文献   

19.
这些在报刊上屡见不鲜的涉外错误,有些时候是由于编辑、记者自身对英文和其他外国语及其文化背景不熟悉、不了解所致,有些时候是源于不敏感、不仔细。发现中文报道中夹杂着不熟悉的英文单词时,动手查一查字典或者网络,问一问了解英语语言的同事或者朋友,可能都可以及时地避免。当然,对于新时代的媒体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包括外语知识在内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涉外和涉及外语的事件报道准确。  相似文献   

20.
张忠兰 《新闻传播》2012,(3):124-125
在一个出版社中,编辑是图书产品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努力。对于初入出版社的编辑来说,如何快速地了解出版这个行业,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呢?诚然,编辑这个职业需要相对长时间的职业积淀,除了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