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20,(1):45-51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编导赖声川的经典代表作,同时也是当代话剧中经久不衰的传奇作品。作者将两部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的悲喜剧别出心裁地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内涵丰富,结构新颖,布局精巧。这部话剧高度还原剧本,展现了话剧剧本原有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间离因素的嵌入、留白手法的贯穿、三线并进的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应用,更在于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民族艺术的丰富有独特探索,对其艺术表现的探讨对当代话剧创作手法和舞台展示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赖声川编导的戏剧《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吸取了中外戏剧精华而又充分理解观众心理需求的艺术创作。其线索安排、主题揭示以及表现方式,有创新的一面,对经典文化、艺术有一定传承,它通过四条线索,四种风格,演绎出四种不同的人生,潜藏着编导的人生幽默与人生思考,是大众化艺术时期的戏剧杰作。  相似文献   

3.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理念及人生思考。这里从悲剧和喜剧"一体两面"入手分析,指出人面对欲望的两难选择是《暗恋桃花源》悲剧性的滥觞之处,人的生存困境的不可避免性是《暗恋桃花源》的终极主题。通过重审"寻找刘子骥"行为,揭示人在生存困境前的意义,全在于抗争与追问。从中重新理解悲剧和喜剧、《暗恋桃花源》与《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4.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1992年的作品,他采用了一种“戏中戏”的电影结构方式,将两场话剧的舞台形式融合进了电影的镜头模式中来,从而为剧场化的戏剧结构形式与镜头化的电影结构形式在融合上找到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5.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悲”、“喜”之间,有一种特殊对话,一种神秘,原始的对话,始于人心身处的对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我对于话剧几乎没什么概念,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几部经典之作。我想《茶馆》应该算经典吧,《雷雨》中人物情节更是经典之经典,看完后总之发表感慨一番,之后也许就忘却了。但是,观完《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或许被震撼了,哭得稀里哗啦,笑得腰酸背痛,最后我想我不能忘却。这可能是喜剧的极致与悲剧的极致,最后可能都是一种顿悟吧。  相似文献   

8.
暗恋桃花源     
现代人如果把戏剧作为谈论的焦点,那么有可能聊不出莎士比亚,也很可能不会谈及老一辈的《雷雨》、《茶馆》等传统戏,但是倘若能聊上一两句的人,几乎不会不知道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老师的代表作,它诞生八十年代处于"文化荒漠"下的宝岛台湾。戏分为《暗恋》与《桃花源》两部分,一出悲剧、一出喜剧。讲的是本来两个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化,戏剧翻译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戏剧文本的翻译类似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不仅涉及到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转移,还涉及到文本语言以外的诸多元素。而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者们,他们翻译的戏剧作品将会有不一样的研究价值。基于此,以赖声川著名话剧《暗恋桃花源》自译英译本为个案,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华裔文学中的戏剧翻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我有些担心,怕这段感情浪费了。” “不会的,只要你以后还记得,就不浪费。” 我边开车边和儿子探讨他的感情问题,儿子的神情苦恼而认真,我也陪着他一本正经。他今年12岁,正是会从心底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的年龄,像一只正在练习开屏的小孔雀。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2.
对于悲剧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作品的结局处理上。而应全方位把握。《桃花扇》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从景象层面——情节层面——意味层面,层层深入地呈现悲剧内涵,充分展示作者的悲情,同时也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作为东西方戏剧的代表作,一个在“等待”中抱有“希望”,而另一个在“寻找”中充满“虚妄”。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写,在思想倾向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试探讨两部作品在主题展现方面不同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一组由欧阳修所作的散文展开讨论,其主题都是快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作品对快乐的来源给出不同的答案,其中《丰乐亭记》将其追溯为国家的和平统治。滁州人民大都与世隔绝,忘记了一个世纪以前此地发生的战乱。作为太守的欧阳修认为自己有责任提醒人民:他们的快乐并非自给自足,而是由于他们是天下承平的一部分。二十年后,苏东坡在《喜雨亭记》里回应了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当时扶风可能面临大旱,苏东坡通过命名他的亭子,来纪念持续的雨季这一"恩赐"。他在散文结尾追问这种快乐的赐予者是谁,并得出不知快乐来源何在的结论。文章末尾则讨论将文本置于"家族"中来阅读的方式,这些文本提出共有的问题,并呼应此前的相关文本。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红楼梦》中众多的诗词曲赋是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以其中的诗篇《桃花行》的两种英译本的对比评析为切入点,讨论两种译本对其中含有的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进而探讨有关文化词语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而且,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都要尽力使译文保持源文的语言风格,事事处处都要重视源文中的文化因素,才能达到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