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3.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4.
此稿着重分析了泰安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之后,讨论了典型青州风格形成时期,广义青州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佛教造像,以及青州地区继续吸收外部因素,和青州风格对外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卑显贵乃至皇帝的形体特征塑造而成。这与北魏政权崩溃后东西方同时出现的鲜卑化运动直接相关。隋唐时期长安地区佛像亦可称之为长安模式,但与北周长安模式有着阶段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李琬祎 《考试周刊》2009,(13):44-45
在贵州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菩提达摩佛的铜造像,为明代黄铜制造,通高36.7厘米。佛像头颅显出光突平滑之顶,其耳后周围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头面向前微抬,双目瞠开,双眉紧皱,两只大耳向下垂之,高鼻梁,张嘴露齿,面容清瘦。佛像赤裸着上身,肩胛凹洼,骨外凸显,前身腹部凹人,腔前的肋骨分左右,历历可数,节节清晰,后背露出背甲与节节肋脊,显示出了苦行僧的真实形象。宽松的僧裤挽于膝上,褶裥叠叠飘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的刚强意志。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通过佛像来表达其教义理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表达方式。历史上佛教造像材质非常丰富,包括石、木、泥、金铜等。每一次材质的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承德外八庙藏有各种材质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代表了康乾时期宫廷造像极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1.
I have noticed over the years at conferences, cocktail parties and staff meetings that we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greatly pride ourselves on our tolera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our nurturance of individual strengths. We teach the whole child including emotional, soci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gnitive skills in our curriculum. We speak glowingly of such human traits as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12.
现代以来,禅与审美和艺术的关系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本文试以中国最具审美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为例,运用禅宗文化来加以体会和论证,以把握和解释禅思想与审美和艺术的内在关联,领略禅悟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recent attempts to develop an economic case that can justify proposals for curricular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education of a radical kind. It investigates the claim, which underpins current debates around a Labour Party alternative to Conservative education policy, that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often referred to as ‘post‐Fordism’, of the dominant economies of the western world provides the basis, and the necessity, for a new system of education which would realise a programme of egal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form.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艺术创作和审美进行了深入分析,就艺术审美的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存在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对美与功利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佛教美术是中华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佛教美术的审美教育大有必要。比如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辩析是非的能力,借鉴佛教美术有益的创作技巧,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16.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主要探讨在美术创作中如何创造审美时代性。认为,美术创作要有进步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趣味,要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先进性、新颖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技法,勇于使用新材料,要敢于、善于超越传统,创造艺术新门类,作品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8.
陶瓷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且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将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现代陶艺主要是指19世纪末期,在巴黎开始流行的新型艺术门类,通过一些较为放任、奔放、自由的形式,有效展现出创作者、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观念。现代艺术对于创作者本身的情感展现较为丰富,同时夹带了较多的社会色彩,融合了较多的时代因素。本文主要是从现代陶艺创作与传统陶艺创作中的审美比较入手,针对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对陶艺创作中的审美意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从实用性和审美性、表现性和形式美、民族性和时代性层面探讨建筑艺术的审美物征,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20.
安东尼·高迪是西班牙历史上最著名的天才建筑师,他尊重历史,崇尚自然,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予建筑物自然而神奇的美感。本文从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等方面对高迪的建筑作品进行艺术的审美解读,体会其建筑艺术与众不同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