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2.
体育生态学是关于体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说.这门新兴学科体系结构的创设,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生态学体系结构的创设应涉及体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体育生态要素,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生态规律,体育生态基本原理,体育生态功能,体育生态系统,体育生态意识教育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本文主要谈职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方略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和界定范畴,体育组织的功能与影响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与发展扩大。体育组织的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其主要可分为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赢利体育组织与非赢利体育组织、政府体育组织与非政府体育组织、国内体育组织与国际体育组织、临时性体育组织与永久性体育组织、综合性体育组织与单项体育组织等。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由于长期缺乏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发了众多体育社会问题,触发了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文章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除秉承了一般人文精神的意义外,还有其独特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很难完整而全面地归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解读不同;体育科学体现了人文和科学融通的特征;体育科学是集中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学术领域。但其根本来源是对体育社会实践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的挖掘;体育人是体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承载者和发扬者:内化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是构建和谐体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作者从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生活、体育设施、体育知识、体育宣传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要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高校体育和谐建设,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相关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根据以上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的终身体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国家教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试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名  李玉杰 《时代教育》2009,(5):142-142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的一些困难,社区体育能够对学校体育进行影响和促进.但二者交互发展的现实也存在障碍,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功能障碍;城市管理体系对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阻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结合,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