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懿 《考试周刊》2011,(26):31-3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马丁·伊登》和《平凡的世界》分别塑造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和孙少平这两个奋斗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比较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3.
兰婷婷 《文教资料》2008,(16):32-34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在中国早已被许多人所熟知,而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关理论,对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解读,进而提供一种解读马丁·伊登人生悲剧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4.
张小春 《海外英语》2014,(10):218-219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其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成功刻画主人翁马丁·伊登这一形象。马丁·伊登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了千万读者,其超人般的艺术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小说以成名后的马丁·伊登投海自杀结尾也使众多读者困惑不已,感叹唏嘘。文章将从马丁·伊登的爱情、事业、及个人归属三个方面探讨其自杀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路遥的《人生》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都以自叙传的笔调描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知识青年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本文从社会背景,价值取向,作者创作心理情节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高加林和马丁·伊登的梦想追求以及爱情经历,并得出结论:二人的个人奋斗模式代表着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阐释了异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年轻水手马丁·伊登因机缘偶遇上流社会小姐罗丝而从生活、礼仪、谈话等方面彻底改造自己,以便配得上罗丝。按照外部意志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其实即是异化的过程,男女主人公马丁和罗丝都有异化的经历和对异化的反抗,但最终均归于失败。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人公的悲剧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马丁·伊登>与<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部最具影响力的悲剧小说,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的极其相似而充满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平凡人在与社会进行抗争时的渺小且具有超越生命悲剧的勇敢无惧.马丁与埃德娜在与命运做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地成就自我,做出生命的抉择,最终寻求到心灵中最无畏、最自由的那份净土.二人的命运结局并不是悲剧的独奏而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悲剧命运超越的勇敢者之歌,尽管这的确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9.
《马丁·伊登》中的男主人公马丁·伊登对露丝的爱情经历了幻想、追求与幻灭三个阶段.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解读马丁·伊登的生命历程与自杀原因.马丁的自溺是由于其人格解构的失衡与扭曲,是死亡本能的驱使,也是因为理想的毁灭、超越两大阶级的孤独以及逃离社会的失败,所以他最后以死消极抗争,寻求彻底解脱.  相似文献   

10.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最重要的作品,代表着伦敦的最高文学成就。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优秀长篇再现了作者早年的奋斗史以及最终对人生的幻灭,它还通过主人翁自杀身亡的结局说明了个人主义的致命弱点。但不幸的是伦敦最终走上了与马丁一样的道路: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让无数的读者扼腕叹息他悲剧的一生。像希腊神话中难以抗拒的命运一样,《马丁·伊登》不仅成为杰克.伦敦对往昔的追忆,竟也不幸成为他未来生活的神秘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