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思路:平时小朋友作画时,老师一般都是给他们每人一张纸,可是时间久了,幼儿就会觉得没新鲜感了。为了刺激幼儿感官,我设计了这节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画板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家长包办代替。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小班幼儿特点,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初步取得了成效。一、激发幼儿的道德感情。良好的情感往往是良好行为的动力。为此,我根据幼儿好模仿及具有好胜心的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能力强的小朋友穿衣服,穿袜子等,表扬这些小朋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使幼儿产生赞赏、仿效的感情。当他们也跃跃欲试时,我就立即给予表扬,鼓励,並帮助他们体验自己的力量,使其感到满足,同时增强独立性及爱劳动的道德感情。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折纸活动多数是这样的:老师示范讲解折叠方法,小朋友跟在后面学习,东西折好,活动也就结束。幼儿倒是有了做一做的机会,但辛辛苦苦折出的作品随即被塞进作业袋,甚至被扔进废纸篓,发挥不了一点作用,不免觉得可惜。一次,在教幼儿折电话听筒前,我拿出事先折好的两只电话听筒和一个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结果,小朋友都争着要和我打电话。我灵机一动,告诉小朋友,老师要教他们用纸折电话听筒,等折好后,可用自己做的电话听筒做打电话的  相似文献   

4.
中班语言课复习儿歌《桌上一瓶花》时,老师讲解“诚实”一词,与幼儿作了如下的谈话。老师问:“这个小妹妹好不好?”幼儿齐声说:“好!”老师又问:“为什么小朋友们都说小妹妹好呢?”一位小朋友说:“因为她打破了花瓶,自己就承认了。”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这位小朋友之后,说:“自己做猎了事,就自己承认了,这就叫诚实!诚实的孩子,谁都喜欢他。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呀?”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愿意!”老师又问:“那么,谁来告诉老师,你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拿了别人的铅笔,我还给人家,承认是我拿的,不承认就不诚实。”老师笑着说:“对,这是诚实。”  相似文献   

5.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激动人心和令人难忘的事情。我女儿成长过程中最令我难忘和感激的,还是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女儿两岁半上的幼儿园。第一天,全班小朋友都在哭,只有女儿走进教室,不但不哭,还自己动手吃完了早饭。当老师告诉我之后,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发现单纯家庭教育的不足。因为,我在家里训练孩子自己吃饭时,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她能自己吃就行。进入幼儿园以后,她自理能力还可以,但做什么事情都慢。当老师和我沟通后,我方知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培养。家园共育还使我在教育…  相似文献   

6.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很喜欢做《黑猫警长》的游戏。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我在班上开展了“争当黑猫警长”的活动。我告诉幼儿:老师要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当“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是专门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的,平时小朋友有什么事可以报告他,“警长”每周选换一次。这一活动,培养  相似文献   

7.
分组活动结束了。小朋友正有序地整理自己桌上的材料,突然传来袁熙的喊声:“老师,我的蜡笔断了!”我顺着声音看去,袁熙正举着一支蜡笔看着我,此时的他简直要哭起来了。我走过去,他告诉我:“老师,小朋友把我的蜡笔弄断了。”他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     
要刚入托不久的弦子(2~3岁)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改变了以往直接要求幼儿讲名字的方法,面是一开始问小朋友:“我是谁?”他们一起说:“蔡老师。”我又问:“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大家都摇摇头。我说:“我的名字叫蔡孙俊。”小朋友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接着我问:“那你们是谁?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一个跟着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我又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我就这样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常识教育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9.
改变自己     
我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的待遇就像“小皇帝”,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不少亲戚都“众星捧月”般地宠着我。我已长大了,可是大人们还像对待幼儿一样,什么事情也不让我自理,让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我成了家里的小公主。不行,我要改变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虽然10岁了,但每天还和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幼儿间打打吵吵事件的发生,我经常教育他们,有事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们解决的。于是,幼儿成天“老师、老师”喊不停,芝麻绿豆小事都要向我反映。有的幼儿还把这些芝麻绿豆小事告诉父母。而有些父母,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幼儿园,在老师作了“一定去解决”的保证后还觉得不放心。  相似文献   

11.
听课偶得     
前不久,我到一所幼儿园听课。课上,老师发现有一小朋友老是回头看我,就说:“今天,客人老师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了。小朋友不要去看客人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小朋友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显然,这位老师的语言在这里起了反作用——分散了幼儿的注意,把他们的注意转到了听课老师的身上。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周末评选“小红花”,通常是老师根据小朋友平时的表现来决定的。教育实践使我觉得,老师引导小朋友自己评比,然后决定谁能得“小红花”,比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的做法更好。幼儿园小朋友尤其是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已初步具备一些是非观念他们都知道打人、骂人、不守纪律等是不对的;帮助别人、尊敬老师、讲卫生等则是好的表现。有的小朋友在老师面前表现好,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不好;或者在甲老师面前表现不错,在乙老师面前调皮捣蛋。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某个老师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自由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草坪上尽情地玩耍。突然,好动的梦珠把宋小雨撞倒在地上。这时刘建峰小朋友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梦珠把宋小雨碰倒了”。康小莉告诉我说:“老师,宋小雨哭了”……五六个小朋友向我告状。我刚想对他们说,你  相似文献   

14.
君君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每次只要同学做了他不喜欢的事,他就会大叫:"我要告诉老师!"告状似乎是他碰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老师每天都要听他"申诉"多次,若没有马上处理,君君就说老师不公平,要告诉妈妈。小朋友讨厌君君,渐渐对他"敬而远之",老师也觉得君君比较麻烦。妈妈表示,带君君出去玩时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令她很尴尬。  相似文献   

15.
小玲 《家庭教育》2007,(10X):18-19
案例提示:君君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每次只要同学做了他不喜欢的事或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大叫:“我要告诉老师。”告状总是他碰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老师每天都要听他“申诉”多次,若没有马上处理。君君就说老师不公平,要告诉妈妈。小朋友讨厌君君,渐渐对他敬而远之,老师也觉得君君比较麻烦。妈妈表示,带君君出去玩时也会发生君君向她告状这样的事,令她很尴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次上语言课,幼儿学习了《专业户》这首儿歌。儿歌学完后,我便问:“小朋友,儿歌里的小朋友好不好?”“好!”幼儿齐声回答。“应该向这位小朋友学习什么?”小朋友争着回答:“向小朋友学习不乱花钱,把零花钱都存到储钱罐里。”我问:“你们是怎样做的?”这时,我看见一部分幼儿面带愧色,低头不作声。我趁机告诉他们:经常向家长要钱买零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老师也不喜欢。并告诉他们哪些东西该买,哪些东西不该买。衣服只要不小、不破、干净就可以穿。我还给他们讲《卖火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班举办幼儿自编自讲故事会。一位小朋友上来讲:“一天,有一只小猴,它跑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刚讲到这里,下面的小朋友就叫了起来:“不对,不对,是小白兔采蘑菇,小猴怎么去采蘑菇呢?”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位讲故事的小朋友搞得十分尴尬,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只好用求援的目光望着我。这时,我便用手势让幼儿们安静下来,然后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小猴就不能去采蘑菇,而只  相似文献   

18.
成为你自己     
英国哲学家亚伦·瓦慈AlanWatts,)说:快乐的秘密在于一句古语“成为你自己。”我第—次听到这句话,是妈妈对我说的。在幼儿园上第一节课,老师让小朋友都说说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有人要做老师、医生、科学家,而我茫然无措,不知道想做什么。我因此求助妈妈,问她想让我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幼儿很喜欢帮大人做事,特别是帮老师做事。如洗手的时候他们会争着说:“老师,我来帮小朋友打肥皂!”“老师,我来给小朋友浇水!”类似现象举不胜举。这些都是“雏鹰学飞”的好现象。我体会到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一些锻炼的机会。如在美工课中,教幼儿用纸折花篮,在折之前需要把长方形的纸裁成正方形,裁下来的小纸条留着做花篮的提手。按惯例是教师先把纸裁好。但我做了一个改动,我只提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歌词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笔者在实际音乐课教学中,改变了过去先范唱而后解释歌词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出歌词。如在教唱歌曲《红花献给好妈妈》时,先问:“3月里有个献给妈妈和阿姨的节日是什么?”(三八妇女节)“在三月八日你想送给妈妈一件什么礼物呢?”(允许幼儿考虑2~3分钟)“好!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要送妈妈的礼物轻轻地告诉紧挨你的小朋友。”然后请小朋友告诉老师,由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出歌词。这样减少了幼儿学习的依赖性,增强了自主性,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