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家民营文化传播机构,用8种外国语言,9个频道为外国媒体提供中国新闻素材和在华采访服务。民间机构为何要进入这块市场?贴近外国媒体人的服务是否更能发现“三贴近”的路径?为此,记者采访了这家外媒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彭新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3.
此文与第11期的《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是一篇文章,上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英国媒体对中国报道数据方面进行分析,下半部分是从报道内容上进行分析。——编者  相似文献   

4.
牢牢把握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权和阐释权,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发出响亮声音的关键所在。2013年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报道,不难发现,我们的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主动设置了一些议题,特别是有关中国的议题,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话语权方面迈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一步。本文选取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8,(9):14-16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外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达到顶点。据对Factiva数据库搜索统计,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30家境外媒体涉及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道除1天周末为400多篇,其余每天都超过600篇,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篇。从总体上看,相比于之前对中国"施压"的舆论态势,奥运会开幕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客观。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8日发  相似文献   

6.
消息源在媒介议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决定了受众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背景与形象,①对于受众的舆论引导是嵌入式的、潜移默化的.当前国际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外媒涉华报道中,新华社等传统外宣媒体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国消息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成为外媒涉华报道的重要消息源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被外媒引用的情况,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两会”首次准许境外媒体记者在征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人同意后,可进行直接采采访,在他们看来,这是《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后的第一次演练,并把“两会”采访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中国对国际媒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2020年2月初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纪录片《美国工厂》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就中美观众、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反馈中所涉及到的共同交集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探寻中美两国如何谋求共生共存之道。美国观众对于跨文化合作中的冲突性因素更加关注,而中国观众以一种开放、包容且非对抗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显得更为理性。中美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差异,集中在两国工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上,这恰恰是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距之所在。通过中美观众对于《美国工厂》所引发的大量讨论可知,尽管一些观点针锋相对、迥然不同,甚至充满意识形态性,有的不乏曲解,但是中美人民的合作之道十分清晰。第一,不论是中美观众,还是中美媒体、影评人,双方的差异来自于文化价值观,这和影片中处处能看到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工会制度的激烈交锋高度一致。第二,在对于劳动、幸福观等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中美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三,中美合作之道在于互相了解后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9.
陈卫华 《对外大传播》2014,(2):16-16,18
正中国新闻机构派驻海外记者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要说扩张式的发展只是过去四年多的事情。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和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为其提供了坚强后盾,以及近年推出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使其成为现实。在美国这个国际媒体巨人云集的舞台,中国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话语权,是我和很多驻外同行一直思考的题目。初步体会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外视频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7月新华社CNC英语台开播3周年,人民网、《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在这些传统新闻机构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文字记者开始投身视频业务,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新华社CNC电视的创始人员便主要由文字记者转型而来。这些记者文字采编经验丰富,但是大多缺少视频专业训练,如何深入理解文字报道与视频报道的“视角”差异,避免进入经验“误区”,成为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3.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14.
正虽然中美关系仍不时出现危机,但中美之间的交流沟通已今非昔比。按中国官方的说法,两国政府间已建立九十多种对话和磋商机制,来加强合作和处理发生的问题。每年的中美战略对话的成果清单已包括一百多个具体领域,从军事交流、防核扩散到能源、环保以及两国间的姐妹城市和在华盛顿建中国园,无所不包。但关于两国媒体的交流却并不在议事日程上。所以,当两国媒体工作人员和学者于2014年10月5-6日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推特、脸书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对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积极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新闻、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网民听到了中国声音、读到了中国故事。不过,由于国外网民对中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存在长期偏见,以及西方受众也已对政府部门和专业媒体持较低信任态度,使得官方背景的对外传播能力依然受限。  相似文献   

16.
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人移民英国的历史变迁、主流社会及华社经济状况、全球媒体业发展新趋向密切相关。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持续,英国的华文媒体无论在数量构成、内容设置、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传媒业"走出去"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呈上升态势外,不同类型文化传播机构正改变以往对外传播"单兵突进"局面,开始逐步迈向"走出去联合体"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的海外记者站点数和驻外记者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在全新的全球传播生态中,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解读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内媒体的海外记者队伍的体制和机制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驻外记者的专业素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建  相似文献   

19.
乔天碧 《对外大传播》2008,(11):40-41,55
尽管从事对外传播多年,却深感报道中国之难。关于中国的种种仿佛深深地植入无意识,如鱼在水却难以言表。而中国30年来所经历的巨变,更是使这一努力难上加难。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经常要投身于各种舆论斗争,却对西方媒体如何看待中国不甚了解,让人想起堂吉诃德和风车的争斗。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月27日,世界媒体峰会首届全球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新华社社长蔡名照、美联社高级副总裁戴茜薇,以及多位来自世界知名媒体机构的从业者,为4个获奖者(团队)、19个提名奖获奖者(团队)颁发了奖项。作为一个覆盖全球范围、涵括多种媒体业态的世界性新闻奖项,全球新闻奖甫一诞生便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业界同仁的普遍关注,被誉为"媒体的奥林匹克",有望成为引领世界媒体行业的重要奖项。一、起点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