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电影《色·戒》的艺术形象王佳芝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其命运可以得知:正是爱与恨的双向缺失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共同导致了生与死的残酷置换。王佳芝飞蛾扑灯式的灵肉冒险正是她爱的需要所致,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爱天生就与侵略、死亡密切相关,王佳芝不幸用生命为此写下了一个悲伤的注脚。  相似文献   

3.
李安的影片<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王佳芝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王佳芝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是以老吴、邝裕民、易先生等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压迫,是男权社会把王佳芝当成"物品"看待和使用的必然结果,内因是王佳芝有意无意迎合男权看法和认同自己的"物品化"身份以及女性特有的唯情感是尊、唯情感为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郁昀 《文教资料》2010,(35):7-9
王佳芝纯属偶然地被推上用美人计诱杀汉奸的舞台,她是演戏演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糊涂特工和真实女人。《色.戒》中根本没有爱情,爱的幻觉断送了王佳芝。通过对王佳芝命运悲剧的解读,所以体会张爱玲对女性的悲哀处境、人类的无奈及人生虚无苍凉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电影《色·戒》在编剧、表演和摄制等方面精密雅致,几近完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情的故事纠葛在很大程度上遮饰并合理化了关于女性身体被神话化、被过度展示、被色情化聚焦和遭受暴虐等问题.消费时代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流行观念造成了女性的身体焦虑和审美误区.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矛盾言说和现实状态,使女性主义文化批评陷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语境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叙事进程值得研究.《色·戒》显性进程围绕暗杀、被暗杀、死亡等情节展开,而造成王佳芝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则成为一种隐性进程.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贯穿文本的另一种叙事动力,即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动力.这一明一暗的两种叙事运动并列前行,相互之间形成对照、对抗和互补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9.
电影《色·戒》中有七场麻将戏,涉及了上海女人的一切生活。男女主角的情欲、女主角的女人味和老上海的生活氛围,都是通过这七场麻将戏展示出来的。可以说,麻将戏不仅是整部电影首尾呼应的镜头,还是各场戏的衔接之处,更是电影里人物心理、行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色·戒>一方面体现了儒家对尘世的热爱思想,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儒家精神的背叛,是一部探讨人性善恶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目的,故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进行文体分析,了解其表达意图,从而决定译文文体的处理策略。本文以张爱玲小说《色·戒》及其蓝译本为分析对象,分四个层面/类别(词汇类、语法类、修辞类、衔接+语境类)进行讨论,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13.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14.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15.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期风格的代表,小说《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强有力的女性书写的体现。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精致的笔法表述女性的困境。在谍战的故事话语中,王佳芝因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而陷入自身身份的认知困境之中,并最终完成了从“猎人”到“猎物”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7.
闫慧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16-117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也包含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拟从分析王佳芝这个艺术形象入手来探讨革命中女性命运的另一面,并从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角度解读该电影中的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影片《色·戒》在影坛大获成功的同时,其在大陆被删节的12分钟色情和暴力镜头更引发了受众极大的关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娱乐版面出现了大量讨论12分钟的文本。就该现象,从“性的话语”和“性别认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影片商业效应和12分钟被删片段传播效应的背后,是女性话语的缺失,女性的身体和身份都只是男性意义网中的一个符码。  相似文献   

20.
打麻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吸引人的博奕游戏,在漫长的发展积淀中,麻将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色·戒》中三场重要的打麻将场景,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还展示出人物间微妙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显示出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