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珠 《视听界》2006,(5):111-111
相关资讯网络通缉令误伤无辜事主状告“天涯”在一起“网络通缉令”事件中,湖南人章甫(化名)成为了不幸者。由于在“天涯杂谈”上被网友误当做被通缉者,他的手机和家庭住址被公布在网络上,甚至连8岁女儿是领养的隐私也被人公布。从此,他接到了大量骚扰电话,生活受到干扰。由于找不到发布隐私的网友,愤怒的章甫把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面简称“天涯公司”)告上了法庭。“天涯公司”法务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对于此案没有任何评论。据悉,这是“天涯”首次因“通缉令”纠纷而成为被告。从“虐猫事件”到“流氓外教”日前,一篇“上海教授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通缉”案例不断出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它可以成为人们维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手段,但从法学角度看,“网络通缉”也极易侵犯他人的权益,因而,应思考如何来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3.
赖黎捷 《新闻界》2007,(1):129-129,134
网络“通缉”是2006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影响较大的网络“通缉”事件有虐猫视频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牙疼妹妹事件等等。在虐猫视频事件中,某女郎残忍虐杀小猫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里将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而在牙疼妹妹事件中,两网友口诛笔伐,各揭身世之谜,引来众网友观阵助威,结果错牵无辜,将湖南一居民推上“网上审判席”,严重破坏了该居民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4.
“网络通缉令“又称“人肉搜索“,是指个人借用BBS或博客等网络平台对某些人、事加以曝光,聚合网民之力,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的行为。从2006年开始,“网络通缉“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一浪又一浪的网上通缉热潮。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最近发生的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猥亵女童案,“网络  相似文献   

5.
刘楚清 《网络传播》2007,(11):60-61
“网络通缉”这种做法如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用合法的方式,弥补法律管辖权无法触及的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构建道德体系的有效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网络暴力”,在“女子虐猫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此事件已涉及到当事人家庭成员,尤其是已对其子女的学习产生了较多干扰和不良影响”,这种偏差,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审判”究竟含有多少令人心悦诚服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陈志光 《青年记者》2006,(24):75-76
网络从一开始起就不甘寂寞,无论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还是中国的孙志刚事件,以及诸多的公共事件,都表现强大的舆论力量。然而,网络并非一直从善如流,在其虚拟的表象下蜇伏着恶的一面。从去年9月的陈易卖身救母事件,今年2月的虐猫事件,4至6月的铜须事件,到8月的通缉流氓外救事件、脱衣门事件,网络群殴事件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发展成功地延展了公众话语权的表达空间.由天涯论坛质疑贴引发的"华南虎照事件",短时间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使一件原本发自网络的争议话题,逐步发展为全国公众参与的公共事件,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是互联网提升公众话语权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8.
毛宁  赵书力 《网络传播》2007,(11):56-57
近年来,“网络通缉令”骤然成为中国互联网络上最为显赫的名词。随着网络力量的日益强大,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开始频频在互联网上亮相。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针对某“偷车贼”的“网络通缉令”,再到世界杯期间爆出的追寻欠债女大学生的“全城悬赏通缉令”,每一张通缉令都无一例外地弓1起无数网民呼应,网络通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在这一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疑问:网络通缉令,真的是正义的讨伐?  相似文献   

9.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问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得知“网络暴力”这个词,是在“虐猫事件”发生之后。作为一个对新闻和时尚不太敏感的人,这个词跳到我的眼睛里,并且不断地跳来跳去,我觉得它不那么简单。果然它威力非凡,在另一个“铜须事件”里,它声势浩大得把央视也裹挟了进去,不仅要“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在天涯网站贴出《江湖追杀令》,继而指责央视“支持骗奸人家老婆”,有悖八荣八耻教育,最终引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海外报纸的严重关切。事情发展到这里,不免让人疑一心这桩事件的始作俑者,难道仅仅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婚外情事?而这些正义凛然的卫道士们,隐身在虚拟的网络背后,莫非一个个都能保证自身清白无染?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兴盛带来报纸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某些改变。网络作为新闻叙事的一个新的“隐喻库”,与目前报纸深度报道所呈现出的显著的“递归”结构密切相关。而这种结构是有效整合新闻信息的一种方式。网络技术还强化了新闻的“同题传播”,使得对于“故事”的发掘越来越成为由多个媒体共同完成的任务。报纸深度报道所负载的使命,已非单纯“寻找故事”,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整舍故事”:在“核心”事件之间建立足够深广的关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卫星”事件,以及寻找信息延宕与压制所带来的“断点”。其在媒介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最毒后妈事件"看网络舆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最毒后妈事件”这一网络事件中分析了网络舆论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吕怡然 《青年记者》2010,(17):12-13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齐二药”事件发生后不到3个月时间,“欣弗”又再起风波。短短20余日,Google上关于“欣弗”的查询结果已经超过500万项。欣弗事件影响范围波及全国,生产厂家违规操作引发的到底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政府部门反应迟缓该不该追究责任?再加上调查本身拖延时间比较长,华源股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澄清一波三折,这些都成了媒体大篇幅连续报道的“素材”。以《广州日报》为例,从8月4日头版《全国通缉安徽华源产“欣弗”注射液》开始,截至8月21日,在要闻版、财经版面和评论专栏共刊发了29篇欣弗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一连串“网络暴力”事件,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孔子PK章子怡事件”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固然应该对其中的极端事件予以谴责,对涉嫌违法的始作俑者应该依法惩治;但是社会舆论也不必反应过于激烈。其实许多“网络暴力”恰恰是被一些人过激的反应推波助澜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万名网友声讨"虐猫事件",通缉"上海外教博客",再到"重庆钉子户维权",网络受众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看客",逐渐变为了事件的"集体参与者",参与新闻学初现雏  相似文献   

18.
育教网员工高鹏因劳动纠纷与单位产生矛盾并离职后,该网站竟然以弹出窗口的方式发布“网络通缉令”,公布其个人信息,并号召社会各界对离职员工高鹏进行“缉拿,由此引发了一起离奇的中国首例网站通缉员工侵犯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19.
通缉记者等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权力之间矛盾的争议日益激烈,舆论监督与反监督成为人们思考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20.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