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群喻和博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学生容易混淆,而在一般的工具书上又难以找到详细的解释,如何辨析它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5,(6):5-6
  相似文献   

3.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苏轼诗歌中,博喻的运用时常见,就其博喻的对象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描摹具体事物静态或动态的形象;二是表述自然界中抽象的事理。在运用博喻这种手法时,他做到了“切至”,而不“蒙笼”,这一切使得他的诗篇更显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5.
在篇章教学中要强调,就一个完整的博喻事件来讲,从其根隐喻的建立,到子喻体的持续延伸,直至最终构成一个博喻完形,这一完整过程就是相关的神经系统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加工运算的表征形式,同时也是对一个博喻性篇章的衔接和建构过程。此间,在神经系统的运作上,隐喻是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神经系统的作用规律上,隐喻的产生既是对马勃定律的遵守,又是对它的反动,这是由神经系统的联结与反联结的能力决定的;在大脑加工信息的形态结构上,其整体论的特征是进行博喻推理、形成篇章完形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用譬喻说理乃至形成博喻论证,是《荀子》的独特说理方式.其对譬喻的倚重信任,有儒家学派的学术源流.梳理儒家譬喻理论的源流,探讨孔子到“七十子”,再到孟子的譬喻理论与实践对《荀子》博喻形成的影响,可以了解譬喻说理的学术来源,把握《荀子》博喻说理方式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张清 《现代语文》2010,(2):77-81
本文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以平行式博喻和延伸式博喻为例,分析了博喻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
郭建光 《考试周刊》2012,(11):29-29
博喻宛如作文之神颈上的珍珠项链。恰当地使用博喻,可开拓意境,寄寓深情,升华主题,增强语势,增加文采,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博喻主要存在于并用来建构文学语篇尤其是诗歌文体。博喻的系统性能使借自同一语域的隐喻词汇围绕相关的目标域在语篇内进行有序的演绎推进,由此形成文本中的延伸式博喻;而平行式博喻则能从多侧面对文本主题进行描述,这一变项的多棱性阐释实属一种向日式的聚焦映射。作为一个事件结构,博喻的完形性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博喻就是以其以上语义特性承载着语篇深层的语义生成和对博喻性文本的完形建构。  相似文献   

10.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如果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说明,反复设喻去描写说明同一个本体,那就是博喻。博喻又叫连比。精辟的博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  相似文献   

11.
论隐喻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定义、范畴对隐喻和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语法隐喻”主要是语法性状的某种偏离导致语义上不同程度的变异,“语法隐喻”现象与隐喻现象虽在范畴上有相互交错的部分,却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隐喻研究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分类,即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很多学者对这三种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却没有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做过讨论。以这三种隐喻分类为基准,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这三种隐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交叉重合性。  相似文献   

13.
"论断太少"既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特点,也是打开《史略》奥秘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到一位矛盾的鲁迅。  相似文献   

14.
语法隐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他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 1985)[1]最后一章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并不是某种语言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其次探讨了语法隐喻的分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其中人际隐喻又由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构成;之后又简要的探讨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关系;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法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的隐喻本体之一,用以喻指"生活"的喻体极其丰富。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看,"生活"是隐喻框架中的目标域,以"生活是X"概念隐喻为基础,衍生出多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篇章语言学的信息分析中,主题分析具有与主位分析不同的意义。并且,主题分析对于隐喻语篇存在特殊意义,因为主题和概念隐喻是隐喻语篇建构和识解的重要手段。主题分析帮助人们认知隐喻语篇:从创作角度,概念隐喻建构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识解角度,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关系是隐喻。  相似文献   

17.
浅释英语隐喻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形象,还是一种思维形式。构建隐喻理论的任务,就是力求阐述将句子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隐喻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原则。完整的隐喻理论体系,应当是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哲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符号学等学科对隐喻研究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隐喻的构建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本文认为相异性在隐喻意义阐释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隐喻的建构和理解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过程,即认知主体先从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结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突显部分的细节对比。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把隐喻归为修辞研究的范围。Fauconnier(1997:168),(Lakoff&Johnson1999:468)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开辟了一个新方面。本文简述了隐喻的表现形式,并从语境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