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重点在课堂,实践多在课后。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标准的写字姿势带回家,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认真书写每一份作业。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摸索开发了“激趣五步法”,即“情趣入境--范写纠错--表演展示--机制创新--环境育人”,作为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语法教学还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笔者和许多一线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实践,认为“三学一练”课堂模式在语法课中同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好。“三学一练”语法课教学模式,即“自学--助学--导学--练”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2):126-128
一、背景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 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交流收获“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中职语文“导学式”教学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是科学的东西,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根据课堂教学科学性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抓住这个基本结构,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模式,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一、模式结构程序课前复习(即“复”)--提出问题(即“导”)——学生自学(即“学”)——学生讨论(即“论”)——教师讲解(即“讲”)——巩固知识(即“练”)。二、模式特点1.坚持“导”、“学”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张教学民主,力图克服单纯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弊端,趋向教学模式的“综合化”。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3.课堂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4.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了教学的情知结合,行知结合。三、模式的具体操作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5.
循环大课堂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两段,前段展示,后段预习,形成"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实现课上、课下的双高效和学生、教师的双效益.循环大课堂的管理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即一课三步.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了.每到这个时候,学校也好,教师也好,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让这一堂课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带给学生一种深远的意义.简单地说,即希望这“最后一课”能成为“最好一课”.与开学“第一课”一样,许多教师在课堂内不讲教材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假期安全,是勤俭美德,是消防意识……如果是小学或中学毕业年级,则最后一课中还会加入“理想教育”,在课堂内为学生展望并描绘后阶段的学习蓝图.  相似文献   

7.
怎样在习作讲评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这是语文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启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启法--引领学生习得修改方法;启情--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启疑--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启创--指引学生实现改变创新”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习作讲评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旨在培养学生敏锐地捕捉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结果的能力与习惯.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摸索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规律:课前主动阅读与积累--课堂质疑与提取探究主题--自主、合作读书、收集整理信息--交流、评价与感悟--拓展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如何上好阅读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我采用了一种回旋式的方案,即问题来自学生--整体显现目标--教学新知--整体回归评价.就是说,在上阅读课前,先征求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难题,然后综合师生的想法得出该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问题整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这篇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然后按教学层次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最后是师生回顾该课学过的知识,评价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课时 )”的 6篇课例读后对我触动很大 .就这节课本身而言 ,平淡、朴实 ,没有多少难点 ,但要讲得精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 6位老师却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 ,设计出 6篇各有侧重 ,又能完成教学计划的好教案 .6篇课例整体上体现了“因材施教”、“教需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但其中有几个共性的问题 ,即对学生的思维是“牵”还是“引”值得探讨 .下面谈点个人看法 ,供大家参考 .“牵”和“引”在汉语里意思相差无几 ,放在教学上却有本质的区别 :“牵”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 ;“引”的主体是学生 …  相似文献   

11.
一、课前演讲--点评历史 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  相似文献   

12.
“微课”制作的几个方面,一是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二是将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微课”教学中,突破难点.三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微课”学习的效率. 当网络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后,“微课”走进教学过程,我也将“微课”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是可以进行辅助教学的,并且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与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我将微课运用于学生的预习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认为,“微课”运用在预习过程中有两大功效,一是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二是有利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微课”的制作和运用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自主课,有个性化色彩,是网络中的一个点,是给学生上的。“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标准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相似文献   

14.
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是“生活经验型的“,不是向学生教授心理学知识和进行干巴巴的说教,与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截然不同.我在小学心理教育课中,一般采用激情--体验--自省--内化4个基本教学阶段.……  相似文献   

15.
好不容易     
学习《信箱》一课,我和学生们遇到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区别“好容易”与“好不容易”的异同。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地自学质疑,合作释疑。质疑环节中,有个学生提出课文中有一处错误——“好容易”应该改成“好不容易”。我快速细读了课文中的那一段,马上肯定了这个孩子的细心和钻研精神,并顺便补充讲了否定词“不”的现象,即“不”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加强肯定的作用。例如“这一仗打的好不痛快”,其实就是“这一仗打的好痛快”的意思,加了否定词“不”,在表义方面肯定的意味更强。我的话音未落,又有几个孩子把手举得老高。我请出其中的一个,这…  相似文献   

16.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1):126-127
一、背景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 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交流收获"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写作课的教学思路,只是一个大体思路而已.该课之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写了《说“曲”》一文,教师批阅后进行了讲评.讲评之后,教师写了一篇“下水文”,意在启发学生能够按照“联想、分类、层进”的思维方式来构思本文.这种课型对于规范学生写作思路有好处.计划用一课时,适宜高二学生.  相似文献   

18.
张桂珍 《科学课》2008,(10):48-49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一节好课的要求: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足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两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那么,“真实”“有效”的科学课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结课”的七种形式一、“板书式”结课,即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重点,有序的板书进行课堂总结。二、“目标点评式”结课,即在课始宣布或出示课时目标,课尾针对学生学习完成情况,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总结。三、“拓展延伸式”结课,即通过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磨即研磨,磨课就是在个人或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反复设计、斟酌、探讨、修改.磨课的目的并不是打造出完美的一课,它的意义在于反复打磨、反思,不断否定、超越,这样才能赋予课堂教学第二次生命.本文从“磨”课标与考纲、“磨”教学设计、“磨”思维创新、“磨”学生几个角度,阐述了磨课的实践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