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2-13
21世纪起始年的邮票内容如何,以及会对邮市造成什么影响,是众多集邮非常关心的事情。从近20年来新邮在邮市好恶的变化看,除了发行量作为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外,邮票本身的设计、票幅、印刷版别和质量以及题材等诸方面因素。也往往影响到新邮的价格定位和走势。国家邮政局于新邮预订前夕,将明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85%的邮票图稿亮相公众,以引起邮人的关注。笔根据业已公布的2000年计划安排20套83枚(其中3枚小型张)邮  相似文献   

2.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邮迷玩邮票     
于爱波 《集邮博览》2012,(11):85-85
2011年底,抱着对2012年中国邮市的坚定看好,想着反正自己也要做新邮首日封,"一头是养,两头是放",索性在往年预订的基础上,又多订了几套邮票,准备在2012年的邮市中试水一搏,以邮养邮。时至今日,纵观今年前8个月我所经历的新邮市场,用"雾里看  相似文献   

4.
窗外,骄阳似火。盛夏的天气日渐热煞人。与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邮人爱恨交加的邮市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依旧软绵绵。今年已面世的12套新邮首次全线告“负”,从面值线上集体“下岗”,又成打折新族。经过深思熟虑,笔觉得,对目前市道下的新邮不宜放量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市无机会。因为,新邮毕竟只是邮  相似文献   

5.
我国邮市与西方发达国家邮市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邮市是集邮者互通有元,拾遣补缺的乐园,在那里以收藏为主,炒新邮的空间很小。但是,在我国,所谓邮市主要是一帮邮商炒作新邮的地方,这种市场一直靠炒新邮活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邮预订采取一次性交纳全年新邮票款,然后定时或年终一次性取票的方式。虽然方便,但邮人对此抱怨不已。众所周知,每年邮政部门发行20套左右的新邮,均事先公布计划,这些邮票题材丰富,设计手法多样,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即便是同一套邮票,每一枚之间也有优劣之分,更何况每位邮人也有自己所喜欢的选题和图案。对此,早在几年前,就有邮人提出能否在预订新邮时可以随意选择预订,即可任选种类。甚至有邮人提议每一套新邮也可以按枚选择预订,但终究未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欣春 《集邮博览》2003,(1):58-58
今年,当我们走进邮市,身在五彩缤纷的方寸之中,我们发现,尽管国家邮政部门对2002年新邮发行继续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但遗憾的是,除了个别品种以外,大多数新邮发行后在市场上仍被打折销售,而以往发行的邮票,被打折的品种可谓数不胜数。邮市并没有因宽松的政策而真正复苏,人们期望的邮市繁荣并没有到来,却见“邮海”中有大批人在往岸上爬。剩下的有人在彷徨,有人在观望。人们疑虑:要真正走出邮市低谷,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集邮》2000,(11):29-30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邮政部门为振兴极度低迷的邮市出台了一系列救市举措,其力度之大、频率之高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尤其是今年5月18日起率先在北京邮票厂清理销毁不适应现行邮政资费标准的通信邮票及超过库存标准的1992-1999年纪特邮票,为全国范围内销毁邮资票品拉开了序幕。3个月来邮票市场依然不为所动,反而随邮市传统“歇夏期”的到来,整个大盘仍破位下行,新邮预订户手中的编年新邮市价大幅缩水,170多元的1999年票竟然面临跌破百元大关之虞,邮人闻之无不为此寒心。  相似文献   

9.
1991年邮市火爆,与此相应的便是各地邮票公司为新邮发行而推出的原地封、原地片等原地邮品被邮人争相抢购,以致供不应求,动作稍慢者遭遇退款也就难免。在此期间,我即多次邮购碰壁,也经手退款给函购《景德镇瓷器》邮票原地邮品的各地邮友。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00年也是新千年,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国家邮政局日前公布了这一年的纪特邮票发行计划。而且,该计划纪特邮票的绝大部分图稿也已亮相,并在许多邮局张贴和一些报刊上刊出。提前推出新邮图稿,是我国邮票发行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使我国邮票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的举措。对明年的20套纪特邮票的选题等,以及其中的一些设计图稿,已经有不少人提出各种看法。我想主要从邮票选题如何适应世界上集邮热点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纵观明年的新邮选题,那种具有国际化的题材比较少,与世界集邮热点相一致的题材不多。  相似文献   

11.
刘楚 《中国集邮》2000,(5):16-16
1997年3月邮市见顶回落。从当年年底开始,邮评界便流行底部之说,人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操作,结果却是屡买屡套,损失惨重。到如今部分市场人士茫然不知邮市底在何方。出现群体性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人士对于1999年的诸多重大历史性题材,尤其是世界邮展和万国邮联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期望过高。然而邮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牛短熊长,一曝十寒是中国邮市的特色,一厢情愿地指望邮市在暴跌后短期内恢复元气,只能是最初希望越大,最终失望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飞鹭 《中国集邮》2001,(8):23-23
一拨轰轰烈烈的邮市行情已经结束,留给邮人的不仅仅是新邮的壮观行情和由之产生的套牢盘,对吸引新资金和投资的注意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激发起邮人对中国邮市美好明天的希望,“神舟”大版张的“天价”和紧俏邮品的巨大投资潜力在此次行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的邮市是走向成熟和回暖的一年。这是由于2000年票品发行量减小,增加了一些量小的编外品种以及计划内邮品出现了一些优秀题材。我认为以下几个邮资票品可以激活邮市并成为今年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邮市颇不景气,新邮频频打折,造成邮人手中的收藏市值大幅缩水,邮协会员不断流失, 甚至连一些依靠投机或投资生存的邮商也迫不得已纷纷改行。可以说这都是邮票掉价惹的祸。然而,邮圈里总有一些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5.
正读了《集邮博览》2013年第11期《"邮"在西安》,我正好在11月初也去了西安,跑了两个邮市和几个邮局,也寄了些封片留念。对比这篇文章,我再补充2个集邮爱好者游邮西安感兴趣的地方。一个是在钟楼邮局北侧的集邮专卖店可以免费加盖近两年的西安新邮纪念日戳,大约有36枚,需交押金100元,盖完  相似文献   

16.
宋琛 《中国集邮》2001,(2):30-31
2000年的邮市在邮人的声声叹息中走过,一年来的低迷徘徊令市场人气更加萎靡?当新世纪的曙光再次照亮大地之时,邮人将继续而对新一年的邮市,毕竟在底部区域盘桓的市场,离黎明已经不会再遥远了。于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再次埘2001年的邮市充满美好的憧憬。尽管这种憧憬有勉强的成分,反映出邮人信心的不足,但路还是要走下去的,邮同样应该玩下去。  相似文献   

17.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20(7):18-19
《中国集邮》改版后,由于方向正确,信息丰富,立论有据,预测准确,逐渐取得邮人信任,预订量和零售量日益增多,特别是3月份邮市新一轮高潮到来以后,在许多地方,《中国集邮》已供不应求。这在中国邮市发展中,是难得的可喜现象,值得回味。《中国集邮》改全中文版时,正是邮市从爆热到急冷的低谷时期,新邮打折频频,某些地方邮政部门不断违规,预订新邮年年亏损,怨声载道。集邮协会会员大批退出,邮市冷落。邮市摊位不断减少,打牌、下棋几成邮商主业。  相似文献   

18.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结合新邮预订,有不少邮报邮刊发表文章,就政策托市展开讨论,有不少邮人认为,邮市振兴在于政策利好。然而,回顾一下近年来邮市的走向,可以清晰地看出行情的下降趋势,也可见各项政策出台均未能彻底扭转邮市趋弱的格局。是什么原因使得政策托市收效甚微呢。众所周知,当今邮市在某些运行方式上很有些像股市,因此有人称邮市为“第二股市”或“小股市”。因此,一些精明的、具有经济头脑的人,便将股市的炒作的方式移植到邮市中来,采取低吸-打压-抬高-出货的方法,在炒作中赚取高额利润。而一些反映灵敏的跟风者见利而趋,追涨杀跌。更有一些较  相似文献   

20.
上海静工邮市,居然也从侧而反映了上海人出国谋生或移民的状况。约十年前,先是有许多日本新邮以及滚戳销印的全张旧票流进来;后又有澳大利亚的邮品,一两个月来一大堆,大抵是赴澳人士, 从悉尼邮商处批发来的。我喜欢进邮市“淘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