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责主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具体案例,总结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双碳”关键科学问题,以及聚焦“双碳”关键技术需求和逻辑体系,组织多学科协同专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数据支撑、确保咨询观点全面客观针对性强,强调决策支持目标、多管齐下扩大咨询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的科技研发、科学组织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进一步明晰新时期中科院的战略定位,提出要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确立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以重大产出导向的战略规划为抓手,加快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做出重大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雷鸣  思雨 《未来与发展》2012,35(7):52-54,43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极大地推进文化及文化产业大发展。未来5~10年,中国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文化生产方式科技化、文化资源继续整合转化为文化项目、接受模式的创新引发版权革命、事改企下职能转移的培育主体市场等重大趋势。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是中科院成立的一个非法人研究单元,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与教育机构中预测研究的优势力量联合组成,依托单位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心的宗旨: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预测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央领导和政府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和资料;通过解决实际重要预测问题发展出新的预测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出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和发展预测科学。中心的定位: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五"时期,中科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中科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四个率先"为统揽,以战略谋划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重大产出为目标,以党建工作为保障,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  相似文献   

6.
活动来历"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经过多方商议和支持,由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2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两周年纪念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场报告会同时也是"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第100场报告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做了题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的报告。路甬祥在报告中分析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进入新世纪,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愈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他指出,首…  相似文献   

8.
在小科学与大科学关系的视角下,美国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以小科学为基础、以大科学项目为核心的大科学建制,是经历长期演进、历史地形成的;科研模式具有"自主推动"、"主体多元、高校主导"等特点;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赶超中,科学目标相对明确,应发挥"中国特色",大力发展大科学,发挥其带动、提升全局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赶超途中,尤其在接近科学前沿之时,应着力培育并完善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产生、发展的健康氛围,提升并扩展小科学的基础地位,为中国科学提供"涨落"、提供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创新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范式正在从"基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国应积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投资,真正走向"高科技"。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对于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等具有重大价值。全球的管理范式也正从"基于控制"走向"利于创造"。中国应积极应对管理这一"高情感"范式的变迁,力图实现"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发展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指引和历史定位,并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一些重大判断。联想到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其中之一就是在注重"资金带动"的同时,更要坚持"科技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揽的工程项目很多,也取得很大成绩,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但细究其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会发现多数工程都是由中国政府进行对外无偿援助或提供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观念的转变是最伟大的转变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说:“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在科学发展的重大关头,总是由于有人敢于冲破既有的观念,提出革命性的新观念,引领遭遇巨大障碍的科学之船,驶向新的胜利航道。让我们回顾20世纪里发生的几次重大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2.
普智 《西藏科技》2012,(6):26-28,37
科学保护与发展是古代园林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考验,文章以保存最为完整的藏族园林——罗布林卡为例,对罗布林卡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与思考,以更好地保护与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瑰宝之一的藏族园林。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科技界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出像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任务一样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希望借此再次推动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然而,尽管这十余年来提出了很多重大科技任务,但总觉得无法与当时改变了中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地位的"两弹一星"任务相比。"两弹一星"任务创造的辉煌仍然闪耀在我们心中,任何形式的重大项目都无法替代其光芒。文章从国家重大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和在新时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国家最迫切的科技需求是什么,进而指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能够在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就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晚明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晚明学人倡言实学,注重实政,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徐光启为例,探讨晚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内涵,并揭示科学思想的转变对于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取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科技与产业以创新、拼博、跨越的理念全面推进重大变革,经历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走上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实现的五大目标,系统设计了以"国家发展安全保障线"、"国家生存安全保障线"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线"三条保证线为标志的国家主体功能区核心内容,科学论证了三个120万平方公里面积分别保障中国的发展安全、生存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可能性,三条保障线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的基础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地应用撑起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其中重大工程的品牌建设是重大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名片"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彰显综合实力的关键,已成为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探究重大工程品牌建设的驱动因素以及建设路径,文章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从项目工程本身、产业链以及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2025"给中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发展的趋势及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做出应对措施,服务国家战略是高职院校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应创新专业建设模式,从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等多方面入手,探索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基金》2012,(2):127-128
各有关单位:长期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依托单位、地区联络网和广大基金管理工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表彰"十一五"期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地区联络网和先进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授予  相似文献   

20.
吴照峰 《科教文汇》2011,(31):1-2,37
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尤其在重大历史关头,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对文化发展方向做出重要抉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上和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