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食物中所含有的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尝试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2.
1.实验目的关于土豆中淀粉的检验,在高二化学新教材(两省一市本)的实验十三(第302页)中做了这样的安排:用小刀切一片马铃薯,在上面滴一滴稀碘酒溶液,观察实验现象.按照“理想”应该出现明显的蓝色,但是事实上蓝色很难出现,即使出现了,色调也很不理想(近乎紫黑色).于是我们反复探索,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土豆中的淀粉以团粒状被包络在由纤维素、木质素、蛋白纤维等组成的网络中,从而造成了“现象不明显”;同时由于淀粉团粒中混有大量支链淀粉,故而显示紫色,本实验通过加热使上述“网络”被破坏,并使土豆中直链淀粉优先溶解分散,从而确保了加碘后蓝色的出现,进而使土豆中所含淀粉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黄建喜 《科学课》2008,(9):42-43
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二部分是营养成分对身体的作用。其中第一部分在获取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来源。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这三种营养成分,力图引导学生自行研究。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食物来源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可行性的探讨 1.实验背景材料 学生在做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教材全一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过程中,当向混合液中加入1~2滴碘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冰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变蓝;60℃温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不显蓝色;沸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也不变蓝色.  相似文献   

5.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的改进 1.教材给出的脂肪的检测方法 (1)方法一:用试管取花生种子匀浆2 mL,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淀粉的消化     
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初中《科学》第10章健康的身体共有15课时,本节课是其第二部分内容“营养与健康”的第3课时,在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作用以及检验方法等内容之后。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同学们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探究唾液中含有能使淀粉消化的物质,进而熟悉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2002年版)第1册<钠>一节时,老师按第29页[实验2-2]的操作步骤,演示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我们并没有观察到期待中"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并发出黄色火焰"的现象.看到的却是在黄色火焰的上方有大量的白烟出现,石棉网上留下了一团夹杂着黑色细粒的灰白色粉末.全班同学都对这一异常现象感到十分惊诧,老师解释说可能是因钠表面的煤油未被吸净所致.可是,生活中煤油燃烧时,应是冒黑烟呀,怎么会有白烟呢?再说粉末中的黑色细粒又来自何处呢?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学生按照相应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着,在最后一步“滴加碘液”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当滴上碘液,每个小组的叶片都相应变了色。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碘液滴在叶片上是棕黑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其他学生也附和着“不是老师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吗?为什么叶片上不是蓝色啊?”叶片确是棕黑色,面对着学生的提问,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前总是叶片变色就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没有学生对叶片的颜色产生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猛地我想到:何不放给学生去探究呢?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块探究,好不好?”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五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了食物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怎样设计实验,发现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1.食物中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在实验室中);2.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动手、观察、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上完《食物的营养》实验课,五(一)班的四个男生拿着他们的实验报告来问我“老师,‘鸡蛋、梨、黄瓜、瘦肉’中到底含不含淀粉?其它组的实验报告中都写着这几种食品滴加碘水不会变蓝,不含淀粉。为什么我们做实验时,这八种食品滴加碘水后又变蓝了呢?”说完,他们把实验器材摆上我的讲台,让我看他们的实验现象。只见他们组用于实验的各种食物———熟土豆、包子、馒头、米饭、鸡蛋、梨、黄瓜、瘦肉、蛋糕,大小不等凌乱地摆在实验托盘中,有的食品还混杂在一起,大部分食物上都呈现出滴加碘水后的醒目蓝色;托盘旁边摆着一把小刀,刀上…  相似文献   

11.
一、对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1.改进理由 根据高中《化学》第一册[实验2—2]制取过氧化钠时,往往是得不到过氧化钠的。此实验不易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加热到钠熔化并有大量火星出现时没有及时撤离酒精灯,还在继续加热。另外,该实验的温度也不好控制,且在实验中,因钠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较多,使得学生较难观察到钠的燃烧产物过氧化钠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土豆、淀粉糊等,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大多数选择馒头的同学几乎观察到了同样的的现象:三支试管都变蓝了!也就是说馒头不管是块状还是碎屑,滴的无论是清水还是唾液,遇到碘液都变蓝了,这显然与实验原理不符。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中,提出将紫色石蕊溶液分别滴加到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15.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它与人教版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用3个对比性很强的探究实验代替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搭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但因"变量"过多,学生不易构建新知。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的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所采用的酶是市面上出售的淀粉酶,此酶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为50~75℃。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把放在沸水中的淀粉酶注人到放在沸水中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保温5 min,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应该是变蓝。因为100℃时酶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试管中仍然存在淀粉,所以遇碘变蓝。可笔者发现,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操作得知:①因为淀粉在加热的情况下滴加碘液后会形成络合物褪去蓝色,当温度降低时,又会恢复蓝色,笔者  相似文献   

17.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和江苏版初中生物教材中都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实验方法是:1.量取30 mL 水注入锥形瓶中,测出水的初温。2.称量1粒花生种子质量,燃烧种子给锥形瓶里的水加热,记录末温。3.根据"1 mL 水每升高1℃需吸收4.2 J 热能"的结论,计算出每克花生种子燃烧释放的能量,即食物的热价。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学定量实验,过去在讲食物能量时仅列出一些食物的热价,没有安排实验进行测算,没有进行定量探究。  相似文献   

19.
那是五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正在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内容是认识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方法是,取一个较大的圆形铁片,在铁片上面由中心向四周滴上许多蜡滴,待蜡滴凝同后,点燃蜡烛,把铁片放在火上烤,观察蜡滴的熔化顺序.在实验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伴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室里弥漫着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相似文献   

20.
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感到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实验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其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持续时间较短;其三,燃烧产生的苍白色火焰不易被学生观察到。本文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不仅实验现象好,弥补了原装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足,实现了实验过程的绿色化,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并能同时进行氯气和氯化氢的相关性质的实验。1实验过程a.实验准备。①收集满氯气于烧瓶中,用胶塞塞紧,倒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将一小段蜡烛在酒精灯上加热,部分融化后,将其固定在烧瓶的外壁上备用。②在盛水的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