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新华社英文采编体例》出版之后,《新华社中文采编体例》的编撰工作开始启动。这是新华社为适应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从创新和规范两个方面加强采编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 “采编体例”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它主要属于“规范”层面。 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业务改革从总体上考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扩  相似文献   

2.
在新华社走过70年光辉历程之际,《新华社英文采编体例》一书最近编撰完成。这不仅意味着新华社英文对外报道体例的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新华社对外新闻产品正在同“世界接轨”,对新华社加快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报道中,新华社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学的方法,探索报道的程序化管理。为此,新华社专门印制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报道手册》(以下简称《报道手册》)。这种“手册式”的管理方法,使采、编、审、发各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序安排,是新华社对采编业务过程进行动态科学管理所作的一次尝试,是新华社为履行国家通讯社基本职能而  相似文献   

4.
一些热点问题该不该报道?如何报道?这无疑是新闻采编人员最感头痛的问题。前者涉及到采编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后者则关系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消息《就业竞争激烈择业观念变化武汉市一批大专毕业生自愿当上清洁工》(见1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在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上都不够妥当,笔者读后颇有感慨。这篇消息所述事实无疑是存在的。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花费大量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为了纪念自己的20岁生日,没有举行盛大的招待会,也没有安排其它铺张的纪念活动,而是精心编辑出版了两本纪念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新华社采编经验选萃》。我觉得把编辑、记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将其转化为一种知识资源,这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纪念。《新华社采编经验选萃》收录的71篇文章,是从近20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周刊上发表的数以千计的文章中挑选出来的。书中汇集了参与重大报道的编辑、记者撰写的采访经历、心得体会、经验总结,记录了采编人员关于各种重大报道实践与理论问题的研讨成果,绝大部分是首次向…  相似文献   

6.
1986年12月的一天,为新生的《中国记者》准备的20多个封面在新华社社长办公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社长穆青,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郭超人等同志及编辑部的几位编缉围在那里,热烈地讨论着…… 1987年1月,经过两期试刊,由《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三刊合并而成的《中国记者》正式面世。 这一年,我国新闻采编人员已达70700人,报纸2191家、电台213家、电视台220家。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流勇进,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及其自身发展呈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相似文献   

7.
余婷 《新闻实践》2011,(10):53-56
信息核实是保障新闻真实,避免虚假报道的重要业务环节。鉴于信息核实对于新闻真实的重要性,西方大多数媒体都从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业务层面对采编人员的信息核实工作做出了约束和规定,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程序。《BBC编辑规范》、《路透社新闻工作手册》、《美联社广播新闻手册》等都将信息核实看做保障新闻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中宣部等三部门《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颁布以后,新华社党组和全体采编人员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全面领会《规定》的精神实质,大家认为,《规定》以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为切入点,体现了在新闻宣传战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我们要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一张报纸质量的好与差,水平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怎样才能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呢?各家报社的情况不同,因而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也不一样.我们谷城日报社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出“从坚持五项制度着手,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和办报水平”的办法和措施。这五项制度是: 坚持新闻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从1996年开始,我们明确要求每位采编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利用三年时间,学习一本业务书籍,从事编辑工作的学习《报纸编辑学》.从事记者工作的学习《新闻采访学》,从事校对工作的学习有关校对书籍和汉语知识,并要求做到有书本、有笔记,每两个月检查一次。同时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培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从1990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23年来,在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这个平台上,全社同志充分交流新闻采编的体会,热烈探讨事业发展的战略,积极提供业务建设的对策,为新华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职业道德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公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这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是新闻战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李月 《传媒》2016,(12):59-61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华社等三家中央媒体调研考察,并亲自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推动事业转型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的“要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新要求,深入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以总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为三个经营主体,调整完善各项重点业务布局,为全社经营事业走集约化、一体化发展铺路.2016年4月26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正式挂牌,是新华社经济信息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华社经济信息业务整合基本完成,也为新华社新一轮经营体制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自我修养,做到自觉自律,敬业爱岗,实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新闻工作的实际,可以将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归纳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业务广角》是今年《新闻战线》推出的新栏目,面向一线采编人员,采、写、编、评尽融其间。设有《采编一线》、《新闻幕后》、《记者思考》、《编辑一得》、《评论评析》、《好栏目推介》、《采访心语》等子栏目。该栏目开设以来,受到新闻界特别是一线采编人员的广泛欢迎。从本期起,本刊与钱江晚报合办这个专栏。希望一线采编人员踊跃来稿,与我们一起共同把《业务广角》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从程序性报道看新华社的消息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的。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进新华社后,先后从事过工业、文教、科技和中央政治新闻的报道,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一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写一点论文,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记得进新华社后不久,听人说到过“新华体”,当时并不怎么在心。在十多年的采编工作中,经常讨论研究新闻写作、新闻业务问题,倒很少听到有人议论过所谓“新华体”,或许真是应验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相似文献   

16.
1941年9月1日《大众日报》上发表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作者是当时新华社山东分社采编主任兼大众日报社通讯部部长郁永言同志。几个月后,郁永言和十多名采编人员,在山东沂南县大青山一带反日寇“梳篦拉网”式的大“扫荡”斗争中,持枪与日寇英勇血战,全部壮烈殉国,血染青山。 郁永言写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约有2300字。他开门见山地提出:“新闻工作是宣传战的重武器”。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有60万人,其中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约有15万。到2000年,全国将有5500名新闻专业人员退出第一线,7700人接近退休,退休和接近退休的人员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培养大批合格的跨世纪新闻业务骨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七彩岁月》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为在校攻读新闻传播学的年轻学子和正在接受新闻继续教育的编辑记者树立一个榜样,提倡及时总结的心得体会。来稿不一定那么“系统”,但求有感触最深的事例。  相似文献   

18.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树立新闻媒体良好形象,促进党的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规范性和操作性,为从根本上杜绝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和不良风气提供了严密的制度保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管理规定,对于确保广播影视新闻报道舆论导向正确,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广播影视新闻队伍素质,增强广播影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新闻采编人员以…  相似文献   

19.
探讨“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5月,新华社开了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此后,在新华社的业务刊物上,刊登了几位同志的文章,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作用、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探讨。因为这些所谓的“非事件性新闻”,大量的是经济新闻,对这种新闻的探讨,对改革经济报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是寄晨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行业对新闻采编全流程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升。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占领5G消息传播平台、保障发稿安全,新华社技术局对5G消息平台展开研究。基于5G消息的新特性,依托新华社采编智慧中台,面向新闻业务,开发了“新华社5G消息智能化采编平台”,实现新闻生产的“5G消息化”,为编辑记者和UGC用户新闻生产提供新渠道,扩展了新闻内容生产平台的服务边界,为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提供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