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中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2.
"落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在词作中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惜春伤春、感叹时光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情怀。而在这些含有"落花"意象的词作中,则又以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晏殊的词作所最为人称道。但由于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李煜词中的"落花"一悲到底,往而不返。晏殊词中的"落花"却哀而不伤,入则能出。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各有造诣,又殊途同归。但二人词作皆是由心而发,情思深微。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继承了诗体文学中的落花意象传统并把它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它以“花魂”、“落花”寄寓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和作者的人生悲剧意识,以葬“落花”加深死亡的悲剧意识并表达永恒的灵魂自守,标示着小说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姜媛 《文教资料》2020,(5):16-18,13
落花是暮春时节最常见的物象,一直是诗人笔下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落花诗以吟咏落花为主体内容,托物寄怀,发端于先秦,兴起于汉魏六朝,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一种传统诗歌题材,承载着丰富的主题意蕴,并在一代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诗歌中别具特色的一类意象。本文立足于唐代之前落花诗研究,深入挖掘落花意象之起源,分析落花意象之意蕴内涵,寻找落花在先唐时期成为意象与逐步发展成诗歌主题之发轫轨迹。正是有了先唐落花诗的发展延续,使得落花成为中国意象史上重要的诗歌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中很早就有对于落花景象的描写,杜甫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落花意象中,使落花意象成为其情感的载体。通过研究杜诗中的落花意象,可以发现杜诗落花意象的情感意蕴主要有:生平际遇的自况、内心情绪的外射、生命速逝的感慨、家国盛衰的忧思。落花意象在杜诗中具有丰富的画面美和含蓄美,体现了杜甫精湛的诗歌技艺。  相似文献   

7.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8.
落花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落花的古诗文,含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落花又叫“落英”、“落红”、“花落”、“飞花”等。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可以分析出"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以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淑花 《语文知识》2001,(12):11-13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林黛玉作了首“葬花诗”,借落花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身世飘零;内心孤苦,前路茫茫的感伤之情。其诗冷艳凄婉,读之令人断肠,顿生哀怜之心。而黛玉的这种情绪宣泄,又是借助于“残红”——桃李、凤仙、石榴等的落花一这个特殊的意象来完成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些诗句,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借助自然的  相似文献   

11.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总是频繁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关“屏”、或以屏风为意象的作品。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晏殊《浣溪沙》“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晏几道《临江仙》“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诗词中的“画屏”“小屏”“锦屏”都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起来说“屏”。  相似文献   

13.
落花人独立     
文化散文,性情随笔,记录你的思想火花和情感历程看《红楼梦》里的“葬花吟”,黛玉手持花锄娇弱地穿行在落英缤纷的花丛中,用丝帕收捡凋零的落花时,一种无奈的凄凉自身心处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14.
历代诗人歌咏“落花”的诗句无以计数,但真正对“落花”情有独钟的恐怕惟有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15.
风里落花     
<正>这个时节,桃花已经凋谢。我看不到“片片桃花雨后娇”的风景。小桥、流水、人家,只在电视上偶然瞥见过。当我埋头苦攻物理、数学时,抬起头,惊觉我错过了一年中的五彩缤纷——但蔷薇花将要开放。假期里,无意中从书架上拿出了一本诗集,李璟那首《摊破浣溪沙》写得实在太美,尤其是那一句“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相似文献   

16.
春来春去,人生浮华,流水落花,总带着些许的惆怅。花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花落花开总关春。  相似文献   

17.
落花     
大自然神奇瑰丽,芬芳多彩。山川雨雾、朗月明星、名葩异卉等等都足以激起诗人的创作欲望。即使是那在暮春时节随风飘落的花儿,亦能寄托诗人的满腔情思。在清人龚自珍的演绎之下,落花更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成了人们乐于吟诵的千古名句。古人吟咏落花的诗还有不少,下面摭拾一二,供同学们欣赏。  相似文献   

18.
诗词是生活的升华,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  相似文献   

19.
论落花与伤惜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20.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