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举一个例子,一个社会上已不鲜见,对孩子们很有影响的现象——前些时候,吴宇森的《赤壁》一度成为社会上,尤其是娱乐圈、电影界(高雅一点的说法,则叫做“文艺界”——然而越来越觉得遥远和陌生)热议的话题。打开网页,围绕《赤壁》以及相关人物如周瑜、小乔、孔明的饰演者优劣、长短的或正面或“八卦”的报道、议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中、高考作文命题的引导下,话题作文逐渐兴盛起来,也很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可以训练学生联想、想象、辩证、发散、聚敛等多种思维能力,还可以运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学生在写话题作文时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话题作文的接受不够顺利,以致于产生了认识上的几点误区。  相似文献   

3.
前些年,供料议论曾是高中作的当家菜,作训练的主线就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各种语报刊上只要是作教学的章,也大都是谈供料议论的特点及训练方法的。但由于过分强调“提炼观点”而走入了极端,近几年开始转向了“话题”式作。所谓“话题”式作,就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这类作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虽然说在写作上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但不少师生认为,“话题”式作太空太虚,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进行训练,也因此而放松了训练及要求。针对此,本旨在就“话题”式作的特点和训练方法、途径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在写作训练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眼下,有这样一种作文现象的写作模式似乎颇得学生“青睐”,而且渐呈泛滥之势:摘录或回忆一则或真实或虚拟的故事,再以一两段或抒情或议论的文字点题、升华,作者本人则充当了一名看客,成为游离于文章主人公或次要人物之外的一个“第三者”!  相似文献   

5.
宋亚军 《学语文》2005,(3):21-22
考场作文是需要有“亮点”的,有“亮点”才能吸引阅卷入的眼球。本文突出的“亮点”是说理逐层深入。作者用“诗人说花谢了”“乐师说弦断了”两个简约的事例起笔,接下来用感伤诗一样的语言,说明欢乐幸福自古就不易得。这里,没有马上点出题旨,而是先“抑”了一下。第二段,先列出美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这句话仍未叠合话题和题旨,只是擦了一个边。下面用有层次的议论语句,得出一个结论“快乐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是思维方式决定了对快乐的理解。到这里才正是叠合话题,但仍没有点出文章主旨。为了例证上面的结论,作者恰到好处地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两个犯人的例子,接着趁热打铁,对事例中蕴涵的道理作了精当阐释,仍未点明主旨。直到第六段,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说明:追逐快乐,快乐无处不在。这才是文章主旨。层层垫高,至此,主旨的大旗才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许维英 《山东教育》2002,(35):30-30
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的都是话题式作文。“文体不限”的话题式作文这种命题方式,确实使考生成为天高任飞的鸟,海阔凭跃的鱼。在自由的条件下,围绕话题辐射思维,现实未来、天南海北、家事国事,神思飞越:记叙、议论、抒情、小说、书信、剧本,不拘一格。但是,也有部分考生,只认识到话题的宽泛、开放、自由,却忽视了或者说曲解了话题式作文的“限制性”因素,以致写出了“四不像”的变体文话题式作文中出现的这种偏题现象,  相似文献   

7.
颜色与人生     
鲁迅和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文章通过对两位文化名人的对照。对“生命的颜色”丰富内涵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详略有致,紧扣主题,议论诚理,多而不乱;名人语句信手拈来,思考分析深刻到位,所有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开阔地阅读视野和深厚地文化功底。  相似文献   

8.
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景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作。这类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2000年全国统一试卷的作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纠正或者说确定一种说法,改变一种视角。历来都说“批改作文”或者“作文批改”,我觉得有必要在“作文”和“批改”之间强调“学生”一词。“批改作文”或“作文批改”是一种只见文本或者说以文为本的视角。而“批改学生作文”是既见文本,更见作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比如说,“创新”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可以引发出人们无数的见解。又比如说,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次科研成果、某部影视作品——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的议论、引发人们的抒情,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由此可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在我们语文试卷上,由某个设置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1.
材料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构成。写作时则是围绕一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者议论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和关注,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章。  相似文献   

12.
韩信之死     
【简评】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的一段历史故事,却被小作者借用为一篇以“垫脚石与绊脚石”为话题的文章的材料,这本身就不能不让人佩服小作者的机智,佩服他对历史事件的熟悉,佩服他能为我所用地处理真实与虚构关系的灵通与机敏再加上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以及晓畅流利的文字,就成了一篇可以叫人拍案叫绝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点评]本文标题出手不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道德岂容‘次’”,一个反问,巧妙地将话题“次道德”三字融入标题,突出了话题题眼——“次”,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话题的观点态度,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章紧扣“忙”字,并将“忙”与“乐”勾连,通篇以“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贯之,阐述重心明确得当。入题角度有独到之处。在阐发过程中,构思比较新巧,分别用三种富有象征性的标点符号作为对中心观点的议论层次,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从而将对话题的阐发推向深入。章收尾归纳有力简明,结构完整。通篇内容也显得比较厚实,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编按]  相似文献   

15.
《学语文》2005,(3):29-30
文章紧扣“忙”字,并将“忙”与“乐”勾连,通篇以“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贯之,阐述中心明确得当,入题角度有独到之处。在阐发过程中,构思比较新巧,分别用三种富有象征性的标点符号作为对中心观点的议论层次,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从而将对话题的阐发推向深入,文章收尾归纳有力简明,结构完整,通篇内容也显得比较厚实,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  相似文献   

16.
西早 《中学文科》2004,(12):39-39
考题比较特别.弄好不就会跑题:写这篇作文第一关键是扣题.第二才是考虑怎样把它写好。因此.行文前对作文的要求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就吃大亏.京剧和摇滚,一个是国粹,一个是舶来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当它们文汇碰撞时,结果会怎样呢,作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议论,由于受作文字数的限制,虽然他的议论只能是泛泛而谈,但在考试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写成这样也实属不易,而且作文姑终紧扣了话题。  相似文献   

17.
先举一个例子,一个社会上已不鲜见,对孩子们很有影响的现象——前些时候,吴宇森的《赤壁》一度成为社会上,尤其是娱乐圈、电影界(高雅一点的说法,则叫做文艺界——然而越来越觉得遥远和陌生)热议的话题。打开网页,围绕《赤壁》以及相关人物如周瑜、小乔、孔明的饰演者优劣、长短的或正面或八卦的报道、议论,可  相似文献   

18.
阎永锋 《新作文》2004,(7):18-19
话题作的出现,的确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因为话题作大都是“体不限”的。针对某一个话题,你可以选择记叙体,也可以选择说明体、议论体、抒情体,你甚至可以选择应用体,总之,你最擅长什么体,就可以使用什么体。这当然是话题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国学 《学语文》2005,(3):14-15
本文所以能脱颖而出获得满分,主要因素有三:一、创新的形式。近几年高考作文,虽然不乏用寓言文体写作的考生,但出类拔萃者并不多见。小作者深谙寓言这一文体特点:编生动的故事、设诱人的情节,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遒理。这比一般性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分析更具有创新意识,自然会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二、准确的题旨。根据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范围,作者准确地提炼出“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着命运和未来”的观点,并把这一主旨巧妙地寓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果之中。全文虽没有只言片语的评论,但作者的褒贬态度、观点主张一看即明。三、巧妙的手法。借助传神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对同样的条件、同样遭遇挫折、同时陷于痛苦的两只蚂蚁进行对比着刻画,从而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以逼真的显现:大蚂蚁惧怕挫折、放大痛苦、随遇而安、结局可悲,小蚂蚁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居安思危,未来光明。通过对比,反映出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不同,其人物的结局和命运也不同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限制,给考生提供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因此,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应该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情,充分发挥作者个性。那么,好的语言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的呢?首先,语言的魅力来自思想的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为心声。”对自己议论的问题有见解,有看法,有体验,简言之,“我有话要说!”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自会有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逻辑的力量,一种“理直气壮”的感觉!反之,一个人思想贫乏,情感枯燥,对自己议论的话题没有新鲜见解,没有切身的感触和体验,没有一种“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