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先秦儒家的学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即是对如何成人的完美概括。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人性都是善的,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认为人性是道德的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权巧丽 《考试周刊》2007,(38):101-102
基督教和儒家分别是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源流,所以对基督教和儒家的研究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研究的中心。本文以早期的基督教和儒家对人性的研究为出发点,分别从人的原始之性、现实之性和人性的完善中探求中西文明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与行政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德治国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其中的关键环节是高度重视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广大公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人格。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博爱思想、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独达兼"的文化心态已经深层次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因此、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借鉴与参考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对国家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人性学说是中国封建社建社会正统的人性学说。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后,经孟子、苟子、韩愈、李翱及张载等人的发展演变,为儒家人性学说奠定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程颢进而提出了“气  相似文献   

7.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8.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耻德是中国传统儒家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儒家认为,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人贵有耻,知耻求荣,是儒家理想人格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儒家耻德仍可以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有自己的特色。他们认为学习主要是把外在于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向外学习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都朝向一个意义中心就是本质性人性——礼义。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强调学习要立志和专心致志。同时,先秦儒家认为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把意识变为潜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6.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8.
儒家始祖孔子提出“修己安人”的理想追求,先秦典籍《大学》重申此理想,概括出一套自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明确儒家内圣外治的理想人格追求。宋明学者在诠释(《大学》时,对儒家内贤外治的取舍呈现出内圣化。但儒者的理想人格追求在清初对原典的回归中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的理想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作用,走上了互补的道路。儒家要求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强调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重视研究社会大集体的作用以及在集体中人的尊严、价值。道家从保全个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个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用,重视研究个人的自由、价值。儒家号召人们珍惜宝贵的生命,努力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为社会尽到自己的大任和义务。道家要求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违反人性,有所作为,以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儒家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道家揭露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性,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真人应该有柔弱、不争等美德,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的人。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尚义弃利的,是越功利的。道家认为仁义道德、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要求人们抛弃仁义道德、功名利禄,以保持内心的自由平静,做一个无情无欲、无功无名、无仁无义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