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在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作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后稷就是上帝的一件作品,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抛弃——救助——回归,作为其基本情节模式,不仅在上古乃至中古多种神话传说中一再呈现,而且在此后的贬谪文学中也反复呈现,并由此构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相似文献   

2.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许多苗族民间神话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苗族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画卷,从传说中苗族始祖盘瓠取吴将的头有功,被封为护国将军,娶帝女为妻,一直到今天,一切悲壮而又震撼人心的事迹,无不闪烁着苗族人民勇敢和智慧的火花。如果说,苗族人民是勇敢、智睿、勤劳的人民,那么,那些苗族英雄人物便是苗族人民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古代颛顼、后稷死而复苏的神话,前辈学尚未给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本从中国古代的萨满信仰入手作了新的尝试。笔认为,二神所化的人鱼是巫的特征,二神亦本为巫;而巫能从生命树采不死药,这就是二神话而复活的原因。章还论证了鱼对宇宙模式的上、中、下三界及对包括谷物、 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生命宇宙的统属功能。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文化记忆表征的激活与重构研究方兴未艾。以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为例,采用文献回顾、田野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从语言、行为、文本、景观四个大类分别进行搜集和整理,总结出翁源县乡村文化记忆的四类表征,进而论述了表征激活和重构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后稷文化不仅具有传统农耕文化的特色,且在时代的传承与转化中融入了时代精神,激励当代青年不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仁爱友善。其与第二课堂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价值引领、精神激励、道德塑造的内在耦合。涉农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弘扬后稷文化为主线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实践进一步证明两者的结合对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品德教化具有更加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如何提高育人氛围、衡量育人成效、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把握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构建育人环境、创新育人课程、优化育人方式,释放两者内在耦合的育人优势,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亚洲、美洲、非洲各地均流传着古老的葫芦神话。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不同地域的葫芦神话的异同点,揭示了葫芦神话的文化意义与葫芦文化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诗中存在一些取材于民间神话和传说的作品,有的是对民间神话传说的变异和改编,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传说。现代新诗对民间神话传说的利用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又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沃尔夫以自己的"主观真实性"美学为写作指导,带着自己的切身经验,以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将生活经验和个人精神融入素材,将核战争、德国社会现实融入文本,借助卡珊德拉和美狄亚的神话原型,挑战性地对原始神话进行了改写,以挖掘传统父权社会中的历史"盲点",重构一个属于女性的神话,这个神话指向的不仅是历史,更是社会现实中的性别对立、制度对立和文化对立。  相似文献   

9.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浑沌为一,难解难分。云南彝族马樱花口头神话与原始信仰相适应,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阶段,口头神话使民间信仰得以传承、延续,而民间信仰使口头神话得以再生、强化,并最终由神殿复归人间。  相似文献   

10.
11.
藏族民间谚语的形成,无疑和藏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解读藏族谚语中展现出的民俗因素,能够更好地挖掘谚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使我们深化对藏族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分析了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呈现出的民间文化形态,认为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以儒、道、阴阳、屈子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存,以家族观念、民间伦理道德、自由精神等文化心理与原始巫术、仪式等文化形式为代表的民间固有文化传统,以及以社会科学、都市文明、科技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影像生产、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上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民间影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了新媒体语境下"民间影像"的内涵,并结合国内外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实例,对当代民间影像的生产模式、传播特征等展开论述,并较为深入地辨析民间影像重构影像格局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未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明确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建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民俗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新疆哈萨克族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得出哈萨克族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存在于宗教、婚礼、丧葬、节庆等礼俗活动中;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及生活环境变迁是制约哈萨克族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很有必要。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民俗教材编写应遵循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此外关于中国民俗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注意。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村开发对于传承文化、美化生活、丰富精神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民俗文化村的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建筑民居等物态设计及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对深层精神的研究,尤其在民间信仰领域。为填补这些空白,本文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20.
民俗吉祥语是一种反映民俗事象的语言形式,它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人们的强烈愿望,具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神秘莫测的心理作用。吉祥语作为祈吉求福的象征性语言符号,以及美好追求和诚挚祝愿的寄寓载体,在晋南民俗文化中,有着明显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