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醒来     
反映了中国十八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红楼梦》,塑造了无数经典的人物表情,或喜或悲,或憨或诈,然而再现出社会的表情虚浮里是笑意迷离,实质却黑暗里弥漫倾轧,诡异里凸显阴冷。  相似文献   

2.
人脸表情识别是当前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它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对人脸表情识别系统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人脸表情特征提取和人脸表情分类,分别做了详细分析和归纳。最后,总结了人脸表情识别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元宁 《母婴世界》2011,(11):16-17
同步性是指两个人交流时的动作和表情能形成互动。一个文化圈里的人共同使用的动作和表情就体现了同步性。生活中,宝宝可以通过模仿家里人的身体动作、表情以及说话的态度等,这样,宝宝长大以后的说话方式和表情就会越来越像家里人。这就是在相互影响中产生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在舞台表演中面部表情对一个专业的歌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表情的合理运用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关键,在舞台表演时我们要引起观众的共鸣是演出的关键,同时我们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的传递出去就需要眼神、嘴型、面部表情的合理运用,本文从眼神、嘴型、面部表情的综合运用来概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该如何培养、运用、表达我们所想表现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文化传媒影视业的新使命。在电影等文化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塑造国家形象,发扬国家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针对电影艺术中,弘扬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将中国文化、历史的价值核心呈现的观众的面前,塑造国家形象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快乐阅读》2010,(12):67-69
韩国童星王锡玄,因为电影《超速绯闻》而迅速走红。并凭借此剧出席第45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具有十足的明星风范。他的Q表情风靡网络,视频更是被网友疯狂点击。他因为“小大人”似的淡定和蜡笔小新式的痞味被网友“爱到骨头里”……  相似文献   

7.
快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让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电影演员的身上,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更是要求演员必须具备精湛的演技,因为演员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如眨眼、抿嘴等都会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由此可见,电影演员对面部表情动作的良好把握与运用对塑造好一个角色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议题,更新了其主题、题材以及人物塑造。在主题上,中国类型电影开始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展示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自信与奋斗;在题材上,中国人的国际故事得到更多的开发;在人物塑造上,类型人物的形象愈加丰富,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欲望得到重视,同时,人物的个体意识与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意识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国度.你见到跟你一样的人,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东西,但是服饰、语言、举止、神态……都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熟悉而陌生。这是一片狭长的国土,从北到南三千里,最窄的地方只有50公里,只要一张OPEN TOUR联程票,就可以让你从北到南游历这个国家的所有重要城镇,从温带到热带,稻谷由一年两熟变成一年三熟。这是南北截然不同的国家。北边的建筑和文物多以中式风格为主,观音、真武、孔圣……被顶礼膜拜,南边则是神父和牧师主持信仰;一路向南,坟墓的装饰风格由拱卷琉璃变为十字架;从河内到西贡,鲜花和水果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笑容越来越明朗自然。这,是一个表情丰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文学就是人学,而人的心灵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因而表情才是也多种多样,读者要读懂作品必须是作家的知音,作家要塑造人物又必须是其笔下人物的知音;作家要写出不朽之作,他既应是语言大师,又应是伟大的心理学家,本文选取八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的表情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与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有显著不同。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享有职务表达自由与个人表达自由。教师个人表达又分为教师公言论与教师私言论。教师职务表达受学校教育的使命与学生的未成年人特点的影响而受到严格限制。教师的公言论比私言论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但教师个人表达一旦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无论是教师公言论、还是私言论,都要受到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12.
表达式求值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根据表达式三种表示形式的不同特点,在计算机中进行表达式求值时,通常先将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再对后缀表达式进行求值。文章在分析、对比已有的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的方法后,提出利用栈和队列进行转换法、加括号去括号转换法及直接转换法,并对二叉树转换法的转换步骤进行更详细的论述,以期对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的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多用动态的表达方式,而日语则惯用静态表达。本文从自动词表达、被动表达、名词句表达和习惯用语中的静态表达四个方面,通过与汉语对比来说明日语的静态表达特征,意图从语言载体的表征揭示其深层次的语言心理,发掘日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敬谦用语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谦语是社会文明的要求,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运用敬谦语需讲究其语用策略,一般遵循“礼“的原则、“情“的原则、“量“的原则、“级“的原则、“度“的原则.只有掌握了敬谦用语的使用策略,才能使其成为礼貌的旌旗,感情的砝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意表达成为政府与民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理论界也在不断地探寻民意表达的适当与可行的方式。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大众媒介,具有沟通上下、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这使得它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在看到大众媒介民意表达的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应对其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个人知识不仅是一种独立的、与公众知识相对应的知识形态,而且也是一切知识共同的个人特征。个人知识内容具有内隐性、整体性、独特性、客观性。个人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归纳概括、默会思维。个人知识的表达形式有言述与非言述两种。个人知识存在于个人思维、感受与操作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人知识的生成大致经历外化表达、交流讨论、活动体验、反思内化等阶段。个人知识的教学策略有:情境激活、表达展现、经验共享、亲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日语的暖昧性与日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暧昧性是日本语言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征。日语的暧昧性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中到处可见。暧昧性表达具体表现为含糊、委婉及省略等表达方式,此种表达源于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表现心理,才能使其正确掌握日语的暧昧性。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从单张图片合成连续变化的目标表情,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和面部表情编码系统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的表情合成方法。通过提取面部表情 AU(Action Unit)作为生成表情的一种约束,利用生成对抗算法合成目标表情,这种结合表情编码的合成更具合理性。同时在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使网络在特征提取阶段更关注表情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图像中的光照和背景影响,合成表情具备连续性和真实性。该合成表情方法可应用于数字娱乐、影视制作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惯用句是日语的一种固定语,具有丰富的比喻义,比喻性是日语惯用句的本质所在,特别是其隐喻、换喻和提喻意义是认知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隐喻等比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对人类认知事物、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意义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日常语言离不开比喻认知方式,语义研究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illiam James's thinking in The Varieties and elsewhere contains the view that so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and schools, are mediators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pheres of life, and are necessary for transforming personal feelings, ideals and beliefs into moral action. The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 and the Just Community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serve as examples. Criticisms of the more commonly held view that James recognised only individual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valid religious expressions are marshalled. Furthermore, we argue that moral action or saintliness, the ultimate expression of religious faith according to James, is fundamentally social. The commonalities that the phenomenologies of moral action of St Ignatius and Lawrence Kohlberg have with William James's view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argu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