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利国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3)
山鹿素行是 17 世纪时日本著名儒学者和兵学家。朱子学虽基本符合当时幕藩制度的需要,但也有引发体制批判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山鹿重新解释理的概念,批判朱子学,提出古学。他把认识天地大道的权力归于圣人,以限制普通人的自由思考;又自居为圣人道统的继承者,赋予自己解释圣人之道的特权。由此,山鹿获得了根据儒学重新解释日本传统兵学的思想依据,最终确立了独特的山鹿流兵学,成为幕藩制意识形态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9):35-43
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的思想与行动,从安政四年(1857)末开始越来越激进。其政治主张前后经历了向幕府进谏、针对幕府的直接行动和针对长州藩的直接行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治主张都是其对当时局势变化的应对。吉田松阴的兵学观深受儒学影响,故其兵学对策论始终没有脱离\"大义名分\"和\"时势利害\"这两个方向,且前者优先。这赋予吉田松阴的激进主义以鲜明的两面性:其政治理性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依然存在;其非理性的侧面虽然会妨碍其对具体状况的准确把握,但毕竟带来了打破现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唐利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在日本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幕藩制度下封建武士的等级性、多元性的忠诚,逐渐集中指向以天皇为统一象征的近代国家。吉田松阴正是这一转变过程早期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吉田松阴"天下意识"和"藩意识"的相互强化和共同发展,使他在外来危机的刺激下,形成了提倡效忠于天皇的"国体论",并提出了将军职分论,从而完成了倒幕思想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松阴依然保持着以藩主为核心的忠诚模式,并视之为效忠于天皇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始终未能否定藩主辅佐幕府的忠诚义务。虽然松阴最终未能突破幕藩体制而形成"一君万民"式的近代性忠诚,但其忠诚意识已经不同于典型的封建武士,预示着近代日本忠诚观念最终定型时的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59-61
幕府末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德川幕府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削弱了日本的海防实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式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频频叩关,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国。 相似文献
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5-151
在\"文明触变理论\"视域下,近代日本的对外观经历了延续、转捩、定型三个阶段:鸦片战争是开启东西文明碰撞的标志性历史,幕末期日本的主流反应是礼义谴责与海防对策,其对外观正是\"华夷观\";围绕条约交涉问题,日本主动研习万国公法、评判世界情势,开国期日本的对外观转捩为法与力交错的\"公法观\",成为日本告别东亚的思想起点;自《西洋事情》至《脱亚论》,从出兵台湾至甲申政变,维新期日本的对外观在思想与行动的对接点定型为\"文明观\",而甲午战争的爆发则意味着东亚世界的整体裂变。 相似文献
7.
唐利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3)
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化启动时期倒幕派先驱,他自幼继承的家学是山鹿素行所创立的山鹿流兵学。本文以山鹿流兵学的核心内容武士道论为中心,分析松阴对素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阐明松阴在学问方法上继承了素行的实用主义,但在理性思考上有很大倒退;在伦理思想上坚持了素行所提示的基本原理,并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尝试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赵园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3):83-92
有关明中叶至有清一代幕业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已多所探讨。在我看来,士人的有关言说不但提供了研究幕业兴起、幕宾这一角色生成的材料,更可资考士人处明清之际的姿态与心态,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魏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34-36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本文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将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彭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2):116-117
2010年上映的电视剧《雪豹》,是一部描述全民族抗日战争奋斗史的影片,其中塑造了一个谦卑真诚,有武士修养的形象——竹下俊.他敬佩对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做人,他谦卑真诚,极富修养;待友,他示人以仁,极富真诚;从军,他冷血多智、极富意志.《雪豹》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更加客观,日军在华的罪行不容抹灭,但是日军的一些优秀的品... 相似文献
13.
何文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8-132
中西方明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模式与特征,前人在此领域已有许多优秀的论,但在中西明比较方面,述与论相对较少。本针对中华民族“亲贵和一、礼尚往来”的“尚善”精神与西方明“平等自由、开拓进取”的“尚武”精神作一根源性的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程海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73-75
由于相似的地缘文化和遭遇,近邦日本音乐对近代中国音乐史的开端——学堂乐歌的影响至关重要,早期大批学堂乐歌的创作都是从日本直接引入乐曲进行填词,然而,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一批原是歌颂日本军国主义、鼓舞日本军人对外入侵(多为入侵中国)的歌曲被引入中国。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不免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嫌疑。但返归历史,当时一批音乐人不加筛选地引进日本乐曲,实为救国救民心切之举。 相似文献
15.
赵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79-82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日本的历史化传统为军国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军国教育使日本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军部独立”的宪政体制则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和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16.
魏丽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4):81-84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文章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中国学者对此暴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日军实施暴行的心理层面来看,这是日本长期对士兵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使日军普遍形成非正常心理的必然结果,日本军国主义才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公然篡改历史。这是日本右翼势力妄图为军国主义复活招魂。该书为美化侵略战争不惜牺牲青少年的未来并误导日本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傩戏体现了丰富的尚武精神。从戏目的唱词、服饰道具以及民俗仪式中,分析了傩戏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傩戏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是荆楚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它有多重的民俗、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蓝泰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井伏鳟二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 ,文笔幽默、含蓄、轻松 ,在故作滑稽的谐趣中 ,常常透露出无限的悲怆。他在战后所写的一系列具有反战倾向的作品中 ,揭示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 ,军国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 ;描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和恶劣影响 ;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 ,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集中体现了日本战后“战争文学”的特点和独树一帜的“井伏文学”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