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霞 《文教资料》2020,(1):52-54
"译者行为"作为新兴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翻译行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作为研究翻译规律和译者默认翻译策略及翻译评估等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旨在通过国学经典的一个具体文本分析译者行为,通过分析比较两个译本寻求更加灵活、客观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译者的心理活动的研究。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涉及到译者的语言心理、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要对译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必须借助于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本文旨在构建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认为翻译心理学应从语言心理、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对译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视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译者翻译的实质。译者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由译者的文化意识、历史意识以及读者意识决定。本文基于视域融合视角,从这三个方面对译者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内涵,以在英汉散文翻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健和夏济安翻译的华盛顿·欧文的文学代表作品《英国乡村》两种译本为例,从散文节奏表现、翻译用词以及翻译语言使用等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我国散文翻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研究中,人们对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出发,通过对译者译本的选择、解读和表达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分析和探讨彼特.斯坦博勒(Peter Stambler)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其译者身份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及其对翻译、译者和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从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着影响。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译者及其风格将会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沈宇  胡燕 《考试周刊》2016,(6):16-17
本文以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译者对原诗的理解程度、翻译技巧的选择、译文选词、韵律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可知,翻译目的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不同风格的译本,进而印证译文主要取决于它的目的或任务,但任务要以实现目标而为译者所接受的结论。由此可见,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译入语文化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语言的选择三个方面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摆脱译入语文化环境的制约,译者的被动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译者行为批评"产生于国际译学研究"译者转向"的学理大背景下,其构建经历了对翻译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作为新生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一,"译者行为批评"具备系统性、术语性和工具性等理论特性,它从"译者"的行为切入,对翻译文本从语言内到语言外展开综合评价,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应用实践,学界从不同角度拓展"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理论本体三方面。后续研究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研究,尤其是理论本体的研究亟待拓展,以提高理论的解释性和工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提出了译者性别身份的概念,至此翻译与性别的交融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域,经由男女译者译例的比对,揭示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女性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翻译产业化的发展使得译者队伍不断扩大,然而不合格的翻译也不在少数。为了保证译者队伍质量,一方面职业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要提高质量。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坚实的语言文化功底。知识储备是成为合格译者的前提条件,译者需要长期的训练,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翻译知识、行业知识和电脑及网络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从而成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8.
译者翻译策略的多元化是文学翻译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一方面化解了翻译策略二元论,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并非简单的语符转换,而是融入译者主观审美和历史境遇的艺术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黄娜 《考试周刊》2010,(7):34-36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爱玛》中译本,从原作和译作及各个译作之间在风格、语调、翻译方法变化的形式、标点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上探索了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了译者在翻译《爱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