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故乡》,写到中年闰土与“我”相见时的场面: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不少人读到此处时,留心到中年闰土的神情,“动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张海峰  刘健 《湖南教育》2005,(13):38-39
一、拓展延伸《少年闰土》课堂结语实录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呢?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材魁梧。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生: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复句分析     
本刊“语言知识与教学”栏目最近陆续收到几位老师的来稿,对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人教版)中两个复句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因来稿内容十分接近,加之版面紧张,难以一一刊登,现汇编如次,供老师们参考。一、四川仪陇士门职中刘贵明和罗程老师、山东临朐营子中学吕传文老师、安徽灵璧县尤集中学王从法老师、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钟凤罗老师指出,课本第220页“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教材分析有误。教材认为,第一层应划在第一和第二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5.
《故乡》练习题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低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有两个地方对比,使我无意中想到闰土的年龄问题。①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例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有两个地方对比,使我无意中想到闰土的年龄问题。①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例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相似文献   

8.
那天上午,孩子们上完课间操,大都陆陆续续进了教室。我正准备讲课,小锋捂着鼻子在教室外面喊"报告"。因为正要上课,我便没有多问,就让他上位儿了。小锋在班上显得有些孤单。老师眼里他"不讨人喜欢",同学中也没人愿意跟他玩。可他却不管这些,总是有事没事地缠着别人。一次又一次的,孩子们也就渐渐讨厌起这个"小尾巴"来。渐渐地,小锋发现班上没人愿意和他玩,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外班,甚至是低年级的孩子们。好  相似文献   

9.
吴小钢 《甘肃教育》2014,(11):95-96
正人生品质与幸福取决于"相遇"怎样的人?与一位科学家朋友聊天,谈到"相遇"与成功的问题时,朋友扳着手指,向我列举成功道路上助过他一臂之力的贵人:高中的班主任列于榜首,他说如果当年没有这位贵人,就没有他的今天。那年高考落榜,正是这位班主任,步行了几十里山路,说服父亲让他返校补习。第二年,他终于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从此,他走出了闭塞的大山,成就了他成为一名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故乡》描写了“我”与闰土的两次见面:第一次是在他们都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们彼此“哥弟称呼”,临别时一个“急得大哭”,一个“哭着不肯出门”,足见他们友谊至深,相处十分融洽。第二次是在“将有三十年”后的一个深冬季节,当中年闰土从外面进来,“我”“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出。”尽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闰土呢?“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紧接着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少年闰土》的观摩课上,我最后总结提问:“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围绕“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知识丰富”这些内容。正待我准备小结时,一个男生又高高举起了小手。我心里纳闷,叫起了他。只听他道:“不能说闰土知识丰富,我看他没有作者(文中的少爷)知道得多!”我问为什么。他说:“闰土讲的事太简单,都是他常见到的和做过的事。他没上过学,肯定没有作者知道的多!”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有的赞同,有的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2.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为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相似文献   

13.
正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4.
1.小说《故乡》中,闰土和"我"是儿时的好朋友,20年后相见,为什么会"隔膜起来"?请简述。(湖北武汉)2.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想方设法互赠礼物,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述。(湖北武汉)3.《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慨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  相似文献   

15.
的羡慕之情。中年闰土话语六处,其中十次使用省略语——⑤越不过的“障”。“老爷!……”20年没有见面的儿时伙伴,相见时该会有多少亲近,却不想全被闰土这一声令“我”寒噤顿生的“老爷”的称呼所冲淡。一个省略号,表明思想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禁锢的闰土,在“儿时友情”和“尊卑有别”之间做出了何等艰难的选择,而最终他没有越过摆在二人之间的“障”。省略号省去的是他不知多少挂在嘴边想说却没有敢说的话。⑥说不出的“涩”。“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怎么样?是请他谅解这手中的“礼”太薄吗?闰土没有说出来,而从“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一句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创作中,它的基本技法和优良传统,就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千百个栩栩如生、家喻户晓的人物典型。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方法。鲁迅的《故乡》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闰土这个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旧社会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和“我”相见时,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这里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纯朴热情、天真活泼的性格。20余年后,“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相见时,中年闰土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者这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拥抱     
<正>醒来的时候,窗外还是一片漆黑。我是被父亲叫醒的,叫了两次,他阴沉着脸,声音里有几分愠怒,或许没有,只是我的错觉。昨晚,与父亲闹别扭了——我要他给我买一件羽绒服,他也答应了,说等把家里的两头小羊羔卖掉,就给  相似文献   

18.
平凡之路     
正一这是今年父亲第一次来学校给我送饭,应该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已到年末,这一年即将翻篇。中午放学后,他打电话叫我去校门口。校门外站着很多给学生送饭的家长,我从中一眼便分辨出父亲的身影。饭菜装在父亲带来的保温饭盒里,一掀开盖子,还冒着缕缕热气。蓝色保温盒上绘了只卡通猫,很好看。"我专门从那边带回来的,听说那里的学生都用这种饭盒。"父亲特意指着饭盒说道。他口中的"那边",是他再次结束一年打工生涯的地方,他昨日刚从那个沿海大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20.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