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名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写出了对项脊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极擅长细节描写,笔者谨从这些细节中拈出一二,从那些极容易被忽略的字入手,细嚼慢咽,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2.
陈艳 《中学文科》2009,(4):96-97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可谓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写出了对亲人的怀念,道出了心底的真情。尽管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读来却十分亲切。真情,使这篇文章自然朴实,真切动人。  相似文献   

3.
孙云云 《现代语文》2013,(12):58-61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文言散文。它通过记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情感。贯穿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物线以轩为写作角度,情线有对亲人的深沉怀念,更有作者复兴家族的强烈责任感。文章表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项脊轩中人、事的变迁和作者的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抒发情感时,既有明写,也有暗写,在从明写到暗写的变化中,体现了作者内心难言的伤痛。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5.
《项脊轩志》是一篇结构独特的文章,它由正文和附记两部分组合而成。正文部分写作的时间,是在作者十八九岁之间;附记的写作时间,却是在作者三十五岁中举之后。两者时间跨度有十六七年之久。究其原因,大概是作者中举之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人生的酸甜苦辣集涌出来,于是,情不能自已,便在《项脊轩志》的后面,补写了附记的内容。比较两部分的文字,尽管都是写项脊轩及与其相关的物、事、人,也都是显现作者内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而文章中最动人的细节无不充溢着"爱"与"被爱"的情愫。本文选取其中三处进行简要分析:一处为"我爱陋室",一处为"祖母爱我",一处为"夫妻恩爱"。"我"爱陋室。项脊轩不可不谓"陋室"。一是很小:"室仅方丈,仅容一人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随事曲折,娓娓细谈,叙述了与项脊轩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尤其是注重选取典型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起到以少总多、以简驭繁之功效,笔意淡极,感情却深极。  相似文献   

8.
一、写作时间《项脊轩志》作于哪一年呢?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是不注意也不重视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古文选本与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对此一问题,都不曾涉及。当然,也曾有人谈及此一问题。王勉、曹明纲在所作的《归有光》评传中说:《项脊轩志》作于归有光三十岁的时候(见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267页)。可惜,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作者托物言志,悼亡念存,写出了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文章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韵绵远,如品佳酩,醇香绵绵,余味悠长;又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自然动人,如行云舒卷,似细流涓涓。《项脊轩志》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文散意凝从写作时间看,本文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余既为此志"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分析和解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读的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深入文章内部,去发现那绰约多姿、千变万化和蕴涵无穷韵味的特色,去感受语言的神韵,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点燃起来。教材中许多地方,乍看明白如话,一目了然,平淡无奇,似乎游离于题旨之外的语言———“闲笔”,学生没有深蕴而轻易滑过。其实,这些闲笔意蕴丰厚,韵味无穷,它往往是无技巧的技巧,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闲笔”充溢浓情。《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文章是通过项脊轩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意义     
余雅 《辅导员》2014,(13):63-63
世间每一种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比如一颗普通的石头、一株平凡的小草,亦或是身临绝境的动物,当然还有强大的人类,他们看似平凡,却有着强大的力量。顽强、拼搏、勇气、毫不畏惧……每一种生物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意义。在这些微小的小生命不凡的经历中,小作者们也用他们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生命的真谛,写出了小小年纪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一篇极具情感魅力的文言文,本文是作者的亲身教学体验,将情感元素引入课堂,不仅使课堂生动、诗意,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作者书房的名字。文章借项脊轩写人记事抒情,深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品细节描写的精致,将作者绵长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景物的细致《项脊轩志》开篇即写项脊轩是一所百年老屋,破旧而昏暗。经过作者一番修葺,面貌一新。增开窗户,室内洞然;室外兰桂竹木,错落有致,与栏楯相互掩映;白  相似文献   

14.
项脊轩是归有光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等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项脊轩让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深切体验与亲情交融为一体。在作者笔下,活现着一批让人难忘的女性亲人形象。她们或慈爱仁厚,或朴实善良,或聪颖贤惠,或活泼清纯,宛如一湾湾纯澈明净的亲情幽泉,萦绕在作者身旁,抚其创痕,慰其心伤。又如一曲曲温馨幽涩的亲情之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虽着墨不多,而各各情貌毕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通览《项》文全篇,由项脊轩而生的对于女性亲情的怀念.乃项脊情的核心因素。现分别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自幼爱读《史记》,相传曾用五种颜色笔对《史记》作圈点。其散文受司马迁及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不落其窠臼。他活动的年代,正当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拟古主义文风盛行之际,但他不为所屈,起而相抗。他反对后七子的“追章琢句、模拟剽窃”之风,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主要是散文)力矫“文必秦汉”之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使当时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归有光以散文见长,尤以抒情散文更具特色。他善于用平易流畅的语言,简洁疏淡的笔触,通过对身边琐事的描绘,勾画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其真挚的感情。《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项脊轩前后变迁的记述,写出了家人对他的关切、期望和彼此间的深挚感情。项脊轩是作者读书的书室。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昆山之项脊泾”(今江苏太仓县),作者用“项脊”二字作为书室名,  相似文献   

17.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窗口,向学生展示作者曾经、正在或即将经历的生活,特别是情感类的散文,苏教版中的这一情感板块蕴涵丰富。课堂上,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学生既要能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也要能将此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激活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清代散文家姚鼐称之为“太仆最胜之文”。它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郁郁索索的身世之感。就本文的写作主旨而言,有人认为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的,也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这些固然是《项脊轩志》一文所包容的内容,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的惋惜和哀鸣,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沉痛凭吊。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由于基础、经历、认知结构等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不同。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并且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如:《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的情感。怎样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感情呢?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细节描写中,你认为哪一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