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2.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二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说:“隐者是谁?”我一愣,大家都看着那个孩子,露出不解。我笑笑说:“是呀,我怎么没想过。诗人也没有告诉我们,不过,也许诗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我们一起去找找隐者吧!”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开始寻找隐者。师:你们发现什么了?生:隐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人,因为他在云雾重重的深山里采药。生:我认为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是为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童子像秘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一次公开研讨教学中,一位教师执教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到“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  相似文献   

7.
诗人贾岛要去拜访隐者,却发现隐者不在家,他去了哪里呢?贾岛只好询问松下的童子。同学们,如果你能把右边的20张小图片按照下面的这幅大图排好,就能拼出一首古诗来,这首古诗就是《寻隐者不遇》了。  相似文献   

8.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师:有意思…  相似文献   

9.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10.
杨淳茗 《初中生》2009,(4):27-29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1.
曾孝义 《现代语文》2006,(5):105-105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玉虎 《生活教育》2013,(2):112-11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大诗人贾岛拜访友人未遇.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和《寻隐者不遇》两首名诗。《游园不值》更是叶绍翁的即兴之作。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的结果,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学生的即兴之作。考场上“考出”的习作,课堂上“逼出”的习作大多充满“虚情假意”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5.
《寻隐者不遇》虽然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古诗,但是诗文背后的意思却很值得玩味。言为心声。笔者以为若想试图走近诗人贾岛的内心世界,不妨抓住寻人之人与童子之间看似简单明了的对话,然后由此入手,通过对诗中三人的步步追问来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揭开诗中隐藏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因此,  相似文献   

17.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看得出来这位老师课前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胸有成竹,流畅自如,在带领学生读诗时也很有感情。然而,就在我以为她要带学生真正走进贾岛给我们营造出来的那一片人间仙境时,后面的进程却令我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诗歌语言和意象展现的力对意境的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唐诗《寻隐者不遇》和清诗《晚登马鞍山》两首诗歌是意境两种不同状态的典型。基于力学和文艺心理学分析两首诗歌,可以阐释两者意境的状态以及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打开唐诗,我们会发现有一批“访××不遇”题材的诗歌,很有名的就有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