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作者还指出,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汉语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诗性汉语的特点。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文还论述了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需要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然而,由于诗歌文本内涵的复义性,诗歌语符向多维空间扩张所获得的审美张力,以及诗歌功能在多层面上展开而呈现的美学特质,诗歌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抗译性。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调动译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再现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及其韵律之美,最大限度地克服诗歌对翻译的这种阻抗。  相似文献   

4.
张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8-13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王泽阳 《考试周刊》2013,(37):17-18
诗歌的翻译尤其需要解释,因为诗歌中存在着比其他文学作品形式更多的"未知点"和"空白点",诗歌翻译应注重解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佐良先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强调翻译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认为对外文的翻译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确切的文化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翻译;诗歌的翻译要注重诗的韵脚、意境、形象、气势、字数、句式等方面,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翻译既是一门老艺术,又是一门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新学问,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格律诗的起源,它的特点,并把它与汉语格律诗相比较。然而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并无定论,本文探讨了英语格律诗的一般翻译法,即“以顿代步”和“以字代音节”这两种翻译法。但是由于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在节奏,压韵方面的根本区别,英语诗歌的“顿”和汉语诗歌的“步”,以及英诗的“音节”和汉语诗歌的“字”是完全不同的,故不能照此来翻译英语诗歌。本文最后提出在译出诗歌的内涵的同时,不受英语诗歌形式的限制,不拘一格地翻译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10.
古诗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它对翻译的要求甚高。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不是说翻译出来就算翻译成功,而是要在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上又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本文旨在讨论通过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开展古诗词翻译活动,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的本质就是再现原诗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围绕这一基本原则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格律手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就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格律转换之相关技巧进行了探讨与归纳  相似文献   

12.
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百年来就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认为这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为背景,描述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实践的地缘倾向,观察地缘文化对这个群体的诗歌翻译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意义,重新评价了该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以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存在很大差异,主语人称的模糊与明晰便是差异之一。将汉语诗歌(特别是古诗)译为英语必须顾及这一差异。文章探讨了汉英诗歌主语人称差别具有的不同诗学意义,提出了三种汉语诗歌英译时主语人称代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17.
面对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涵双重美学标准在译文中难以共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翻译即交际的本质,接着进一步发掘出诗歌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从而论证诗歌翻译具有交际行为的本质。诗歌译者在遵守交际中的言语解释性原则与认知语境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末,"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著名汉学家奚密教授就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以及现代汉诗阅读与欣赏等问题与笔者进行了交流。近年来现代汉诗在美国的翻译出版呈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港、澳、台三地的诗歌译介也各有特点。影响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与译介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奚密教授强调要用成熟开放的心态去阅读现代汉诗,欣赏的重点要落脚到语言的创新上。系统化地学习是培养诗歌读者的重要保证,多读、细读、慢读是阅读现代汉诗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