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苏、英领导人举行了雅尔塔会议。40多年来,罗斯福的雅尔塔之行一直是美国史学界所关注的题目。美国史学家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对罗斯福政策“明智性”的问题上,他们出自各种原因,对罗斯福雅尔塔之行的主要意图以及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交易的非正义性却着墨不够,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对于加强三大国战时的团结,加快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酝酿、签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却贯穿了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分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时,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近德国本土。雅尔塔会议前夕,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反法西斯同盟共召开了九次国际会议。在这些会议中 ,194 5年 2月 4~ 12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次。在雅尔塔会议期间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围绕德国、联合国、东欧和远东四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 ,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 ,在联合国问题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的结果是确立了“雅尔塔公式” ;在远东问题上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签署了“雅尔塔密约”。明确“雅尔塔公式”的含义 ,弄清“雅尔塔密约”的内容与性质 ,对于认识雅尔塔会议的实质与历史地位至关重要。故本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人民教…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期美苏主导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形成美苏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但美苏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使双方的战略目标很快发生冲突,其诱发因素之一是苏联在东北亚势力范围的布局中因其在北朝鲜和中国东北建立亲苏政权的需要而激活"世界革命"机制。朝鲜半岛的分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溢出"了雅尔塔体系,一个并非事先"计划"的局部性变动导致美苏走向全球性对抗。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前、由美、苏、英签署了举世闻名的《雅尔塔协定》。认真剖析协定内容,不难发现,三大国是以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的。  相似文献   

6.
雅尔塔体制是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 ,维持了近50年 ,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制随之瓦解。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 ,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今就近20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雅尔塔体制的研究作一综述。一、雅尔塔体制的涵义学者们一致认为雅尔塔体制的内涵不宜理解得过狭 ,也不宜过宽。1.时间上 ,过去通常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大国实力…  相似文献   

7.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溃败已经为时不远,在击败纳粹德国后,盟国如何协同对日作战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军已逼近日本本土,对日决战日益临近。美国三军首脑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倘苏联不出兵对日作战,美国需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当时原子弹尚未试验成功,为了缩短战争进程,减少美军伤亡,罗斯福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还担心,苏联可能趁美国对日作战筋疲力竭之时,长趋直入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地区,严重影响战后美国控制中国的计划。为此,他希望与苏联达成一项谅解。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三国首脑会议。 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减少美军伤亡,竟然不惜牺性中国领土主权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在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基本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双方还约定对达成的协议保密。2月11日,苏方提出最后文本,当天,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  相似文献   

8.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署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即《雅尔塔秘密协定》。其中第一条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这外蒙古怎么会成为苏联能否对日作战的首要条件?它的现状到底怎样,为何“须予维持”?签字国对“现状”一词有各种解释,当事国——中国更有不同的理解,“现状”问题还成了莫斯科中苏谈判的障碍和妥协的筹码。本文拟对外蒙古的“现状”之产生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爆发了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全国性内战,这场内战的爆发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战后的远东政策,特别是雅尔塔体制对于远东的安排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此,拟从雅尔塔体制下美苏战后对华政策的矛盾性这一角度,分析美苏在远东地区的争夺以及对战后中国形势的发展、中国内战爆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11.
如果问什么是雅尔塔体系,同学们会准确地按照教材(人教社高中试验修订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概念答出。我却认为这个概念不准确。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是“二战”的产物,因为:①“二战”后期,为彻底打败和消除法西斯主义及安排战后世界,1943—1945年同盟国大国先后召开了雅尔塔等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协定,其有关内容构成了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内容。②通过“二战”,美苏成为世界上政治军事力量相抗衡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雅尔塔体系的操纵者,双方的矛盾和分歧,在雅尔塔体系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以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贯穿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文章对《雅尔塔协定》的酝酿、签订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雅尔塔秘约,也称“雅尔塔秘密协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史学界与苏联史学界对它的评价多持积极肯定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学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始重新评价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性质与历史作用。1989年,邓小平指出:不仅沙俄侵略中国,十...  相似文献   

15.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学术界,有许多学者把“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并不加区别地随意使用。这不仅使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时有失严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乱和误解。笔者认为,战后国际政治舞台上并不存在一个影响世界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在二战结束冷战爆发之后不久,雅尔塔体制就已被冷战格局所取代。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处置法西斯侵略国、维护战后和平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条约的统称。该体制基本上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愿,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东西方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的冷战才是战后40余年国际舞台起伏跌宕的根本原因,也只有冷战才准确地反映了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18.
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不仅是世界规模战争进程的结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较量的结果。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木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就是第二次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外交斗争。对雅尔塔会议,国内外的评论不一,国外有的说:“会议为基于国际正义的和平打下了持久的基础”也有的说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果的合作”,还有的说:它的最后“就是要瓜分世界”。而国内的传统说法,则认为是一次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协作的会议。如从会议的主要目的、内容、影响来看,雅尔塔会议虽然对进一步协调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二战的全面胜利起过  相似文献   

19.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逐渐下降直至停止,加上苏日关系、中共问题等因素,中苏关系渐渐冷却下来,国民政府日渐依赖美国.对苏态度大不同前,甚至支持盛世才在新疆对苏发难,迫使苏联的势力在1943年下半年基本退出新疆。苏联这时为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暂时咽下这枚苦果.但种下了其后斯大林处处与国民政府为难的近因。确实,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雅尔塔协定及其后中苏谈判苏联苛刻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这一命题近年几乎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事实上,雅尔塔体制尚未瓦解。雅尔塔体制是以雅尔塔会议前后一系列相关会议达成的所有协定为法律基础的;雅尔塔体制的内涵包括二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世界政治体制,也包括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瓦解的是两极国际格局,而非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没有解决是由其历史进步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