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筱琳 《视听界》2002,(5):27-28
法制类题材的节目涉及人身损害、商业合同、婚姻关系、赡养抚育等民事诉讼,又涉及贪污受贿、诈骗偷盗、抢劫强奸、纵火杀人等刑事案件,可以说是聚焦了各方矛盾。从事法制报道的记在采访时,遇到上述后一种情况,也就是采访对象消极对抗的可能性比较大,采访对象或怕被报复,顾虑重重,或怕记揭短,不乐意接受访问。那么,怎样让采访对象转变态度,面对镜头主动配合呢?本人结合一些媒体以及作的实践经验。谈谈法制类节目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2.
法制类节目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性、严谨性以及个案的特殊性,记在采访中的方式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一档好的法制节目往往与记独到、细致、深入、到位的采访密切相关。总结两年多来,笔在浙江电台《法律直播室》节目中从事法制新闻采访的工作实践,认为广播法制节目的记在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刘兴 《新闻前哨》2007,(6):59-60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实施,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个亮点。人文关怀思想体现在电视对农节目中,就是要在节目的选题思维、采访视角、叙事方式、主持风格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人本思想和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蔡凌  许扬 《新闻前哨》2015,(2):43-44
电视媒介的声画同步特点讲求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一规律制约着节目的后期编辑。如果被采访者因为紧张而言语不流畅、字词重复,剪辑这一段画面就会遭遇极大地困难,给节目留下回答生硬、镜头粗糙的"硬伤"。实践中每个电视记者都会无数次遇到采访对象的各种"摄像机恐惧症":面部肌肉僵硬,思维混乱,精神紧张到不能自制,以至无法用语言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帮助被采访者消除和缓解恐惧感,是保证采  相似文献   

7.
胡芳  毕芳 《新闻前哨》2005,(10):64-65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的确,由于电视新闻特有的制作设备——摄像机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在面对镜头时都会有有意或无意的表演行为,就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这就是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相似文献   

8.
周鸿 《声屏世界》2001,(11):53-53
笔采写过一条狗咬人的新闻。1998年10月,我在南康市街头采访,正巧看到一环卫工人被一条狼狗咬伤,于是立即扛起摄像机,拍到了环卫工人疼痛难忍、110迅速赶到将环卫工人送到医院救治、将咬人狼狗击毙等镜头,并就此采访了市民以及环卫、防疫部门负责人,制作成新闻评论《城区养狗,贻害无穷》。新闻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一五"普法宣传的提出,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开始在我国荧屏上出现。之后,伴随着我国的法制进程与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法制节目从节目形态到节目内容和时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从电视法制节目诞生到现在,法制节目始终是电视观众的收视热点。但是综观其节目形态、内容、采访、编辑、表达方式、镜头的设计与运用等,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丽梅 《新闻传播》2010,(2):119-119
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也就是说,在新闻采访、写作、制作等一系列环节中,都要把人奉为主体,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就应当大力为之。  相似文献   

11.
李发斌 《新闻传播》2005,(10):62-62
有人说,电视是门遗憾艺术。常能听到同行们说这样的话:“新闻事件素材不错,被采访对象是一位有素养的人,访谈话语应该是很精彩的,但到了镜头前他们却好像变了一个人,灯光一打,摄像机一转动,表情也不自然了,说话也结巴了,甚至谈话答非所问了。”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印象中,电视采访一般是由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拍,另一个采访者拿着话筒出现在画面上的。但是,随着摄像机的摄录一体化和数字化的出现,现在的电视采访只需一个人完成了,他既扛着摄像机拍,同时也向采访对象发问。在电视画面上,记者(主持人)不见了。因而有的学者把这种节目叫做隐性主持人节目。隐性主持人藏身于摄像机之后,既主持节目,又控制现场,是声画同步摄录的操纵者。 在这种节目中,隐性主持人往往采用抓拍、抢拍的手法,站在观众的角度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较之传统主…  相似文献   

13.
张婴 《视听纵横》2002,(5):83-84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帮助》栏目的一名编导,从《帮助》栏目开播之日起就一直和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众打交道,以前曾做过农村栏目——《田野的风》,主要也是侧重于人物类的节目。我觉得在这类节目中,人物采访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都离不开人物采访,尤其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节目中,更要进行大量的人物采访。因为从知情人物或新闻人物那里获取的新闻材料最直接,最具体。但是我们平时也会发现有些人物采访空洞、套话,缺乏深度,似乎说不说都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人物采访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到底怎么样的人物采访才能吸引人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能揭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想法的采访,以及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采访是最有魅力的。在形式上,电  相似文献   

14.
对法制节目中特殊对象的采访,直接关系到采访整个事件的成效及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和效度。这是我们新闻记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1、使采访者更好地接近采访对象,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以便顺利地展开采访活动,以不变应万变,把握主动权。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5.
采访在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思想深度,进而决定着节目的成败。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不仅应在选题、资料、技术与设备方面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善于分析、提问和把控现场气氛与谈话情况,坚持真实和客观的立场,从而为节目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最大的区别是镜头前的采访。镜前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前期新闻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它更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节目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电视采访的成败与节目的好坏优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蔡志远 《新闻窗》2014,(6):38-39
随着电视节目发展的多样化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理性的受众,法制节目多年来形成的制作手法已经与形势严重脱节,那些靠搜奇猎异,靠追求刺激赢得收视的法制节目更是快速退市。法制节目要接地气,要关注民生,要充满人文关怀在业界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何谓人文关怀?如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法制节目中呢? 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在法制节目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重视人的表述、倾听人的呼声和关注人物的命运。虽然弘扬正义、普及法律知识是法制节目的大任,但是生涩的法律条文只是法律的表象,而人文关怀才是法律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8.
刘剑 《新闻前哨》2014,(3):60-6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的开播,揭开了中国深度报道的序幕,使中国媒体舆论监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深度报道节目的形式有访谈类、调查跟踪类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隐性采访手段都是一把利刃剑,第一手前沿资料为解开事实真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以深受电视制作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靖鸣 《新闻记者》2007,(2):52-54
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会呈现“霍桑效应”著名记者艾丰认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  相似文献   

20.
采访镜头画面的拍摄是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常用镜头。镜头画面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组成,因此,它的画面结构单调、构图平淡,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到电视画面形象的完美。那么,作为摄像记者如何力求做到采访镜头画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