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北京西路1320号坐落着我国医药工业领域历史久、规模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医工院). 雷兴翰、童村、许文思……上海医工院拥有许多辉煌的名字,犹如北斗星一样闪耀在我国医药界的星空上.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医药工业,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2.
正专家简介: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在南京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工作。担任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相似文献   

3.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世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开展 ,为全面推进上海地区生物学研究单位组织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发挥整体综合优势提供了契机。 1998年中国科学院把建设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列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上海地区八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 ,以人口与健康的国家目标为主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 ,筹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加速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1999年 7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两年来 ,围绕“发…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环节,结合博士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的体会,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对博士研究生创新的培养机制、导师配置、课程体系和激励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思路,为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对加强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和促进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达到形成深切促动和引导的双重效应。在研究生教育中①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研究生努力拼搏、勤奋学习的精神。②推行弹性学制,满足各学科、研究生素质个体差异需求,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③提倡风险选题制度并提供经费支持,实现了博士生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目标。④建立通畅的联合培养渠道,把握研究工作的最新动态、技术和方法,有利于研究生完成高水平课题研究工作。树立研究生培养全程质量观,加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郭绍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副教授,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研究生委员会主任。他于2003年获山东师范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工作期间,曾两次远赴国外,开展高维数据推断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高维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2014-2016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做  相似文献   

8.
高层次人才培养也就是博士、硕士生的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研究生思想教育理念的陈旧等都给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构成了挑战。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新情况、探索新特点、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摸索出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黄为军  王辉 《科学中国人》2011,(5):58-61,106
王福俤,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矿物质分子营养学研究组组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客座正教授、国家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营养学会理事及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同济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营养学博士;1998年博士毕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工作4年,后前往美国密苏理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系(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员)及佛罗里达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研究副教授)开展研究。2008年被中国科学院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回国。  相似文献   

10.
博士研究生培养与重点学科的关系重点学科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在具备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学科中确定的。国家教委在《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中指出:“重点学科应承担教  相似文献   

11.
西藏藏医学院是我国唯一独立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从1999年招首批研究生,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截止2016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80名,博士毕业生25名。从这些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方向等方面回顾,已发现导师建设、研究方向、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文章主要围绕毕业生学位论文及研究方向作为重点,剖析该院研究生培养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医学博士研究生是医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加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论述了加强博士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教学硬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人才培养供需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生教育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成效初现。  相似文献   

14.
赵向华 《科教文汇》2013,(19):37-37,39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教学硬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人才培养供需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生教育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成效初现。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的趋势下,研究生培养单位亟需开展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促进学科的发展.文章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类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培养为例,探讨做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与具体措施,为探索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齐清会,1947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1970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在遵义医学院附院外科工作。1979年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专家吴咸中院士。198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并留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工作,1989年获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1991年1月赴美国费城HAHNEMAMN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二年,赴美期间被吸收为美国科学研究会会员。2003年11月调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组建了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并任常务副院长、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了“齐清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医学硕士40余名,医学博士20余名。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家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方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第一批开展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高校在专业型硕士的党建工作上提出了搭建高校专业型硕士网络党支部的想法。专业型硕士网络党支部立足于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党支部日常的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党支部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学会》2017,(9)
正为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督促各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第二批试点工作,2017年8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在广西南宁联合召开地方脱钩第二批试点经验交流会。河北、上海、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10个地方介绍了脱钩试点工作经验做法,其他地方介绍了脱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会议进行了交流讨论。社会组织管理局赵泳副巡视员对各地脱钩试  相似文献   

19.
黄扬  黄莹 《大众科技》2021,23(3):98-1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共同利益和客观需要,科研机构与高校走联合发展之路,协同培养研究生,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较弱,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和实践不足.为解决此不足,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育,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游赟  颜黎  丁忠佩  邱旭 《科技风》2023,(13):35-37
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有待落实、工程创新实践有待突出的问题。结合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突出工程实践、强化创新培养为出发点,从思政教育、创新思维、学科融合、联合培养、导师引导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可为同类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