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复杂的问题,高晓声的创作在文艺界曾被誉为“鲁迅风”,他站在了较其他人更高的一个基点上来看待农民,思考农民和农村,挖掘出农民劣根性在新的制度、新的生活条件下的延展和扭曲。他的创作,是对大地的拷问。  相似文献   

2.
如果问时下的农民最关心什么?最牵挂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除了增收之外,最多的回答莫过于“让小孩受好的教育”。其实,不仅农民如此,我们的政府领导人也是如此。在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谈到他放心不下的三件事也是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还强调,“现在,农村的情况让我们关注,农村的教育让我们关注,农村的孩子能否上好学,更让我们关注。”与此相同的是,笔者在一次与湖北省主管教育的辜胜祖副省长的座谈中,他也谈到,他最关心的是“农村的草根教育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受到…  相似文献   

3.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都面临着困难,朱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坦陈,农民增收问题令他“头疼”,他要求各级部门想尽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增强农村成教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行之有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舒克申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苏联评论界称为“农村作家”。他创作的主要视点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历史及离开农村的农民的历史的历史”。他的笔锋时而温和抒情,时而犀利尖锐,对农民的生活历史描述的淋漓尽致。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的“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思想,是我们党领导我国农村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共222篇文章中,有约四分之一的文章阐述到“三农”问题,其中有多篇是专论“三农”问题的重要论文,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郁江海 《成人教育》2002,(11):26-27
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都面临着困难,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坦陈,农民增收问题令他“头疼”,他要求各级部门想尽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增强农村成教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行之有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探寻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农民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茅盾小说中农村题材描写的得与失。不妨先作一纵向考察。 (一)且从“摸索而碰壁”①谈起。在茅盾最早的小说《蚀》三部曲所展示的大革命时期的巨幅画卷之中,便出现了农民的身影。如《动摇》就描写了农民们建立农会、抗租抗税,“肩着梭标”开进城镇以及斗争路入混乱、自戕的真实图景。如果说这还只是“采英拾贝”的背景式描写的话,那么《泥泞》(1929.4)这篇写于日本的小说,则是茅盾真正专写农村的作品;如果说《动摇》中的农民形象已带上了一些“阴影”,那么在《泥泞》中这种“阴影”又就有了扩大。清一色的落后不堪的农民形象使茅盾自己也意识到这“失败”②了。由此,也给他添加了“不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主张。他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出发,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同时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集约经营的道路;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落实农民的经济利益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农村工作,周恩来提出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治理方法,全面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出身农民,一生始终关心农村、农民、农业,可以说“三农”问题始终是他最熟悉、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上的成功。建国后,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所面对的中国农村满目疮痍:农民破产,村庄凋敝。如何尽快改变中国农村落  相似文献   

13.
振兴农村教育 ,不仅是辽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也是若干年内辽宁教育研究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此 ,省教育学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4日在凤城市召开了辽宁省振兴农村教育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有关振兴辽宁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 1 5 0余篇 ,与会的 80多位教育工作者围绕着“保学控辍”、“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农科教统筹”、“三教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本次研讨会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不由回忆起文坛巨匠——农民作家赵树理。他扎根农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对农村和农民进行伦理和人性的审视,对农村和农民热情讴歌。文章通过对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分析,希望当代文学工作者能像赵树里和“山药蛋”们那样,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写出更多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方位为"三农"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2003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1月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把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三农”问题上,并对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作为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坚持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站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他就是个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人的穿着打扮,农村人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能概括赵树理的丈品和人品。写农民看得懂的通俗作品,这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他喜欢民间艺术,了解北方的风俗民情,这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农民是普及教育的主要对象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大问题。农村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人民大众的教育,要为广大工农民众服务,要使工农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农民是文化教育运动的主要对象。1927年,为了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同志亲自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农民运动和农民教育情况,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  相似文献   

18.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影响很大;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早岁,他在广州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兼任过“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在讲课中,他极其卓越地、非常灵巧地运用了科学的讲课方法。1926年,我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次年,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毛泽东同志高超的讲课方法,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学员们把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