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建辉 《寻根》2004,(6):128-133
笔者此前了解畲族,多是从书本上,而且大都与畲族的历史有关。此次因为参与云南大学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才有了与畲族同胞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庞上,从一幕幕辛勤劳作的画面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畲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它们带给我们心灵上的  相似文献   

2.
福建古塔     
塔源于佛教。西晋时,随着佛教传入闽中,福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建筑,至迟在南朝时福建已有塔式建筑。五代时,福建造塔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闽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所建的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即是此期的杰作,此塔为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而建,七层八角空心石构,高35米,全部用花岗石迭涩抽檐砌造,每层塔壁均六面设龛(第一层为七面设龛),龛中供浮雕佛像。宋代是福建古塔建筑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代表作有莆田释边文佛塔、泉州开元寺双塔、福州龙瑞寺千佛宝塔等。位于莆田市广化寺东侧的释迎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  相似文献   

3.
福建古桥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多山丰水,境内山峦纵横,河网密布,自古即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称。修路筑桥成了历代治闽官员开发福建的重要举措,自隋唐以来建桥无数。特别是宋元时期,福建泉州为当时世界重要商港,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福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况,交通对经贸发展的制约更显突出,许多名扬四海的古桥如洛阳桥、安平桥、江东桥等就是此时或由官员或由僧侣豪绅倡建。福建宋代梁式五桥在桥梁史上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洛阳桥为我国首座海港梁式石构桥,坐落于泉州市和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原长1200多米,共有47个桥孔,…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     
座落于闽西南的福建土楼,不仅保留着三千多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筑技术,而且以其庞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造型,不知陶醉了多少中外学者,堪称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福建土楼可分为方楼、圆楼、五风楼、交椅楼、雨伞楼、三合楼、八卦楼、半月楼等多种形式,主要分布在永定县、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和华安县等地。许多土楼研究专家认为,福建土楼中的圆楼渊源于陈元光时代的圆寨,而五风楼和方楼则是中原四合院式的民居在闽西南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明代中叶倭寇的骚扰以及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5.
摩崖石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保存着大量优秀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而且许多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福建多山,摩崖石刻十分丰富,其中分布比较集中且质量上乘有泉州南安的九日山摩崖石刻,福州鼓山摩崖石刻、乌石山摩崖石刻、以及漳州龙海云洞岩摩崖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宋、元、明、清石刻七十余处,分布在东、西两峰。其中以十三方祈风石刻最为重要,记载两宋一百六十多年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主持番船析风,预祝一帆风顺,平安而归的史实,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佐证,是研究我…  相似文献   

6.
福建古陶瓷     
福建负山面海,是中国东南地区陶瓷窑场较为密集的省份,晚唐五代时期,福建陶瓷业就十分发达,据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日本福冈市古代大宰府鸿昨馆遗址出土的青釉碗、施化妆土的釉下褐彩水注、青瓷盘口壶,其生产地来源于福州怀安窑。宋元时期,依窑业体系划分,陶瓷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建阳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二是以德化窑为代表的青白瓷器。三是以晋江磁灶窑为代表的釉下彩和绿釉器。四是以同安窑为代表的青瓷。到了明代,福建的窑业形成了晋江、九龙江流域密集分布的格局。誉为瓷都的德化县,利用瓷土资源可塑性能强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7,(6)
<正>一"闹春田"又名"抬烂泥菩萨",现在也作"关公文化艺术节"。它是福建省长汀县客家民俗文化的庆典活动,源于长汀县举河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是由全村民众共同参与的民俗节日活动。起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有关于它的各种传说却代代相传,其民俗活动也沿袭至今。闹春田民俗活动源于长汀县举河村,与关公信仰紧密相连。说起关羽,大多提及三国著名领将关羽或者"关老爷""武帝"等,在长汀,关公作为民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与民族觉醒四川大学教授隗瀛涛展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我们即可发现一种引人深思的互动现象:民族觉醒必然牵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发展又是民族觉醒的先导和标志。从而促使人们在谈民族文化问题时,不得不与民族的觉醒相联系,并且把发展民族文化提到民...  相似文献   

9.
何绵山 《寻根》2013,(6):47-49
斋教是台湾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宗教。 斋教信徒“不出家、不穿法衣、不剃头,以俗人身份于市井营生”,其身守正,能守戒律,奉行素食主义,以不吃肉为本位,因此被称为“食菜人”,信徒之间互称斋友,女众称“菜姑”,男众称“斋公”。台湾学者周宗贤引清礼部“祀天斋戒”项所载云:“斋教者在洁斋其身,不亵神明。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处中国的东南部,它依山临海,风景绮丽。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人文积蕴与绵延起伏的山峦、曲折境蜒的海岸互为交融,范铸了独具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的地域文化品格。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就出现了盘诗、答嘴鼓。十音八乐等古老曲种。到了唐宋年间,百戏杂耍遍布八闽大地。南宋以后,在民间百戏的基础上,形成了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等地方剧种。明清以后直至本世纪初,又相继涌现出了潮剧、大腔戏、闽剧、高甲戏、梅林戏、萝剧、京剧、越剧等20多个剧种以及保艺、南词、锦歌、飓歌等极富特色的地方曲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     
《锦绣中华》赴京会演获9项大奖7月6日晚上,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和市文广影视局选送的上海民族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乐《锦绣中华》代表上海市参加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终获得9个奖项: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会演优秀组织奖、最佳音乐奖,王甫建获最佳指挥奖,王音睿、荣辰初获最佳演员奖,陈艳获最佳新人奖,  相似文献   

12.
郑金洪 《寻根》2008,(6):126-130
洪姓出自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代,居住在黄河两岸,黄帝时起其首领就担任治理天下水利之官,被人尊为水神。江西乐平《洪氏家谱》载:“共工官者,共理百工之事也,子孙以官为姓。”洪迈《容斋三笔·共工氏》云:洪氏出于共工氏,本曰共,“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干左而为洪”。《元和姓纂》亦云:“共工之后,本姓共,后改为洪氏。”共加水为洪有二说:一曰颛项帝时,  相似文献   

13.
郑金洪 《寻根》2003,(1):131-133
先秦时帝王子孙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便有以王为氏的。周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在位)太子晋早逝,子敬宗袭爵位,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520年在位)时为司徒,敬宗也是景王的侄儿。时周室日微,为了避乱,干脆改姬姓王了,以后子孙繁衍各地。现在闽、粤、台各地王姓,多来自“琅琊衍派”和“太原衍派”。琅琊为古地名,今山东省东南部的诸罗县一带。敬宗之后十一代孙王错的儿子王为战国时魏国大夫,其孙王谕、曾孙王息,先后任齐国大将和司寇,琅琊王氏发展成名门望族。太子晋四十九代孙王潮、王审、王审知入闽开基,奉为王姓…  相似文献   

14.
郑金洪 《寻根》2003,(4):114-118
黄姓称“轩辕世系”,据传黄帝24代孙姬石于周时封于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后裔遂以国为姓。黄姓又称“江夏世家”,一说是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发祥于湖北江夏县;一说自春秋战国以来,黄氏族众或仕或隐,或散或聚,多在长江流域的江夏地区。黄氏入闽世系主要有二:即黄守恭世系、黄峭山世系。  相似文献   

15.
郑金洪 《寻根》2003,(6):109-113
蔡姓源流蔡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县),和叔鲜、叔处三人共同监管教化殷族遗民,史称周朝三监。公元前476年蔡国为楚国所灭,建国551年,传23代,国君25位,子孙遂以国为姓。陈留是闻名的蔡姓郡望,东汉时大文学家蔡邕即居于此。三国魏居住于陈留考城的尚书蔡畦及其后裔晋大司徒蔡漠和南北朝刘宋时期济阳考城官吏部尚书蔡兴宗等,均极为显赫。西晋惠帝前陈留、济阳不分治,称陈留蔡氏。惠帝分陈留郡东部为济阳郡,陈留蔡氏中一部分又称济阳蔡氏。蔡氏入闽始祖蔡炉,四堂本《蔡氏家谱》载:“吾宗系出弋阳,自始祖…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09,(6):126-130
洪姓出自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代,居住在黄河两岸,黄帝时起其首领就担任治理天下水利之官,被人尊为水神。江西乐平《洪氏家谱》载:“共工官者,共理百工之事也,子孙以官为姓。”  相似文献   

17.
郑金洪 《寻根》2010,(1):131-135
<正>回族丁溯源丁姓有汉族丁和回族丁,民族渊源有别。汉族丁始于商、周。商诸侯丁国,为周武王伐纣所灭,国人以丁为姓。姜子牙子姜伋谥号丁,子孙以丁为姓,发族于山  相似文献   

18.
郑金洪 《寻根》2004,(6):120-123
刘氏源流刘氏来源较复杂,择其要者有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祁姓刘氏:帝尧陶唐氏,姓伊祁,长子丹朱,丹朱子永河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传至刘累,以能扰龙,即养兽专家,事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定居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是为刘氏。姬姓刘氏: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也称刘氏,世  相似文献   

19.
郑金洪 《寻根》2002,(5):40-43
林姓起源甚早,尊比千为始祖。比干为丁三子、帝乙之弟、帝辛即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暴虐无道、残害忠良,比干冒死奏谏,遭纣王剖腹挖心而死,其妻陈氏怀有遗腹子,带侍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卫辉一带),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分娩,生子名坚。周武王灭商建周,陈氏携坚归周,拜见武王。坚在林里出生,武王因赐其姓日林。  相似文献   

20.
郑金洪 《寻根》2002,(1):54-58
郑姓系出姬周,黄帝嫡传,周室嫡支。周宣王廿二年乙未(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同母弟友为郑伯,封地都畿内(今陕西省华县西北)的一个叫郑的地方。周宣王薨,幽王继,请郑伯入朝为司徒(相当后来宰相)。郑伯在司徒任内,内修政治,教化天下,外推改革,重整周朝。可惜幽王玩乐无度,天下离心,西边强敌犬戎虎视眈眈,郑伯预感将有变乱,便向太史伯求教避祸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