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3.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期间,位于绥远省东部的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和镶蓝旗统称绥东四旗。绥东四旗于1948年秋末冬初相继解放后,在集宁曾设绥东四旗蒙旗办事处。1950年1月,撤销办事处,改设中心旗制。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德旗地几个问题的探讨铁男清代的旗地,是有清一代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既与历代王侯封疆相似,又截然不同.它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清代的旗地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其性质、经营管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  相似文献   

6.
清代自康熙中叶后,内地人民开垦蒙地的禁令松弛,在鄂尔多斯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族移民群体。为解决汉族移民管辖问题,鄂尔多斯的行政体制发生调整与重构。这种调整与重构分为两个层面,即蒙旗在其内部设置相关组织、人员,国家设置相关职官。汉族移民与鄂尔多斯蒙旗的融合,以及鄂尔多斯行政体制的重构,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是1947年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为拉拢和控制辖下各盟旗,防止其进一步投向中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而成立的办理本省蒙旗文化福利事务的官方机构。笔者首次研究论述了其成立背景、内部组织、主要成员、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戏剧发展情况,尤其是民间戏班进入宫廷的演出,集中概括了当时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貌。从蒙旗十八班的始建、发展到衰落过程中,可以看到戏剧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反映出内蒙古的戏剧活动也是和全国戏剧发展紧密联系的。蒙旗十八班的演出,不仅得到皇帝的赏识,也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这些为探讨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与走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后金贵族在征服蒙古各部的同时,进行了分旗划界工作。鄂尔多斯七旗于乾隆四一五年,进行了编立旗分后的划界工作。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在其《关于鄂尔多斯蒙古七旗地图》一文中,最早涉及了清代鄂尔多斯七旗的划界问题。笔者利用藏于鄂尔多斯市档案馆的杭锦旗衙门蒙文档案,在田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划界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纠正了田文中关于七旗曾于乾隆四年和五年分别绘有两幅地图的错误推断;说明了七旗划界是从析分札萨克旗开始的;基本理清了鄂尔多斯七旗的划界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鄂尔多斯蒙旗现代教育经历了蒙旗地方政府倡导和中央政府倡导两个阶段.在蒙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现代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公立学校成为其现代教育的主体,同时教学内容也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以及内涵建设不足等,从而使鄂尔多斯蒙旗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在山东等地爆发以“扶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这一运动很快自内地传入关外.于是1900年,在内蒙古西部蒙旗爆发了一场焚毁教堂,攻击教民的仇教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作为主要被攻击目标的外籍神父.或负隅顽抗或纷纷出逃。据史料记载.当时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十多住外籍神父为躲避义和团拳民和蒙旗官兵的围剿,从部尔多斯等地逃往阿拉善旗三盛公教堂,并在阿拉善旗王公的协助下经库伦返回比利时。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西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却不尽相同。这反映出蒙旗与教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庚子年蒙旗仇教事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旗屯文化是整个西域屯垦文化中的重要一翼,清代旗屯文化又以锡伯营旗屯文化为代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是一个清八旗制度的官方文化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混合体,属于二元结构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的吸纳力远大于排异性.锡伯营旗屯文化在传承与保存锡伯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它对锡伯族近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或隐或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生产方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在生产和经济生活方面确需相互依存。有清一代蒙古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汉族农民和蒙古族农牧民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尤为明显。遗憾的是清代史藉对此记载鲜少,又多语焉不详。偶读《大清会典事例》,看到一条蒙旗呈请清政府批准招请口里汉族农民传授农耕方法一事,颇发人深思。摘抄如下:“乾隆十三年(1748)……喀喇沁三旗,自康熙年间呈请内地民人前往种地,每年由户部给予印票800张,逐年换给。现今民人前往者众,此项印票竟成具文,应行停止。嗣后责令司员暨同知通判等,查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清代内扎萨克郭尔罗斯等13旗首封扎萨克,在清代比较权威的文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一统志》、《理藩院则例》和《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外港务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游牧记》等中的记载互有歧异,并且进一步依据有关材料,确定了13旗的首封扎萨克,对清初蒙古史的这桩史实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5.
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旗复员活动,是一些持不同政治立场的蒙古族人士为维护蒙旗的权益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国民党出于统治内蒙古的需要,曾加以利用。在内战局势急剧变化的形势下,蒙旗复员活动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6.
寺院土地是清代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按其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场、耕地和城镇寺院周围的地铺三种。牧场一般在寺庙建立初期由当地扎萨克或官员从所辖游牧区域中划给呼图克图或寺院,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放苏鲁克从事畜牧业生产;清代汉族农民移入较多,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扎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土地多以耕地为主,并零散分布于寺院四周或离寺庙较远的地区,由扎萨克官员划给的香火地、自私招垦牧场、王公、台吉和富有的蒙古箭丁捐献的土地、上层没落的台吉、塔布囊和下层民众因贫穷所迫而典当或卖给或寺庙喇嘛动用庙仓现银现钱购置等渠道构成,其生产经营方式是通过佃租给民人或旗民耕种而获取地租——银粮或小部分土地由寺院喇嘛人口和所属沙毕纳尔耕种;寺院地铺分布于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内扎萨克蒙古锡埒图库伦喇嘛旗等城镇的寺庙周围或城内其它街道,以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的牧业旗有33个,半农半牧区旗县21个,畜牧业经济正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迈进。新的增长方式,需要具有生产要素集聚功能的驿站或桥梁——小城镇的发展。牧业旗发展小城镇既不同于发达地区,也不同于农区,探索其建设之路是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及《清实录》等资料,就光绪《山西通志》职官志清代按察使表有关姓名、籍贯或旗籍、科第出身和任、署年份等史实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及《清实录》等资料,就光绪《安徽通志》职官志清代按察使表有关姓名、籍贯或旗籍、科第出身和任、署年份等史实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20.
清代在吐鲁番地区设置的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札萨克旗制。本文细致考察了清朝在吐鲁番地区实施札萨克旗制的背景以及在统一与建设新疆中的作用,并通过清朝与额敏和卓在吐鲁番势力的消长反映了清朝中央政权对吐鲁番以及整个新疆统治力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