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兰人>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的著名诗作之一.沼泽为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在沼泽地发现的"托兰人"尸体则寄托了诗人对北爱尔兰长期的宗教战争、民族冲突的关切与困惑.从民族、宗教文化面对<托兰人>进行深入解读,可深切领会到诗人悲悯、迷茫、焦灼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  相似文献   

3.
童年生活的题材在西默斯·希尼的诗作中可谓独领风骚.希尼把童年平凡的生活写成动人的诗篇,用诗篇挖掘与再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内蕴和永恒魅力.对于希尼来说,写诗便意味着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希尼的诗与他童年的关系是值得文艺学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默斯·希尼是继叶芝之后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是希尼于1966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诗人以该诗集一举成名。笔者通过对这部诗集的解读,分析了希尼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傅琳 《现代语文》2009,(12):126-127
本文通过对希尼诗歌《挖掘》的解析,阐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揭示出诗人力图通过这些诗歌融合历史与现实,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努力。书写日常生活的奇迹与超拔深思的高度融合,诗人凭优异而准确的把握傲立于当代英语诗坛。  相似文献   

6.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往往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文章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的译文选词、韵律及修辞等风格特征,探讨由译文风格所彰显出的译者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审美及文化取向等译者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自我奋斗者的话语:美国任何贫穷的男孩,只要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就都能够到达经济世界的顶峰.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包含自我奋斗者话语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自我奋斗者的话语声称向所有有抱负和毅力的人打开美国历史的史册,使其"榜上有名",然而同时却弥漫着"逃逸"历史,超越时间、地点和人类局限等历史现实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墨白的《裸奔的年代》展示了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所经历的情感历程。小说通过现实与回忆的双线叙述,呈现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民在城市的诱惑下奔向城市,但是在城市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回乡的道路又已经被阻断的故事。小说呈现了"城市异乡者"的尴尬处境,留给读者更为深广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公共诗人,托尼·哈里森的诗歌独具特色。他把工人阶级的意识和语言注入诗歌中,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层面上的交锋与对峙。《铭刻的D》是其代表作之一。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诗中所体现的阶级对立。  相似文献   

10.
《打工的九凤》是朱山坡写的一首关于诗人爱情的诗,但其中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写了底层边缘人物与文化精英人物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这首诗和朱山坡的诸多小说在精神层面都相互指涉,通过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在诗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诗人与现实愈发紧张的关系。诗歌回归人的内心,通过人心灵隐秘地与现实联系着。  相似文献   

11.
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在诗作《克鲁索的岛》中,将《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塑造成诗人自己和加勒比民族的代言人。沃尔科特借助克鲁索这一意象,言说自身的真实,表现历史的缺失.文化的焦虑,自我意识的寻求,以及对于文化创造、融合与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名作家布鲁斯在《取舍之道》一书中谈了对放弃的理解,他说:“面对工作,应该学会放弃,学会放弃,就学会重新选择自己。”  相似文献   

13.
学者研究阮籍的诗歌历来都集中于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除此外,阮籍诗作其实还有四言《咏怀诗》十三首、《大人先生传》中的诗歌若干首。阮籍《大人先生传》是一篇寄意周全、体制独特的作品,其中的《采薪者歌》《大人先生歌》、七言"崔巍高山勃玄云"一节、三言"真人游"一节几首诗歌杂处其间,不仅显出文章韵散间杂、错落有致的特点,而且可以以此管窥阮籍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多样化的开拓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当代著名女性作家角田光代所著《第八日的蝉》,以纤细动人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不寻常的母亲形象。在伟大母爱的光辉下,同时表现了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女性在自我救赎过程中的艰难痛苦的心灵跋涉,显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成熟、理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16.
泰德·休斯(Ted Hughes)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擅长运用自然、动物作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因而他被冠以"自然诗人"和"动物诗人"之美名。《思想之狐》这首"动物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诗学观点。本文以此作为文本进行赏析,主要探讨了诗人所强调的以情绪、直觉和想象作为创作灵感的基本观点,即其浪漫主义回归之倾向。  相似文献   

17.
刘洋诺 《海外英语》2022,(5):193-194
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据弗洛姆观之,爱的艺术包括爱的对象、爱的能力和爱的状态,他所指的爱并不局限于情爱,而是从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审视爱的真谛,爱是《面纱》中的背叛与救赎,爱也是《正常人》中的治愈与成长,对此,可以从父母之爱、两性之爱和自爱三个方面纵向探究不同世纪的爱情观,管窥现代爱情的特质的同时,也试图深化我们对爱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的代表作《阿丽尔》,评价很高,但许多文学选本都只是提提而已,原因是比较难懂。但难懂的诗往往是好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与其他几首相关的诗的比较,可以看出,普拉斯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互文特色,充分体现出她高超的创作天赋。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将其名著《挪威的森林》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解读该小说人物面对孤独以及由孤独而引发的自救行为中自我/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以梳理其小说世界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