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榜不落志     
《家庭与家教》2004,(7):8-9
路在脚下 朱老师年届50,当了20几年的初中班主任.独子朱梓清在他任教的中学读书时,曾经是他的骄傲.初三时,梓清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学校里登榜表扬三天,同学们个个口服心服.中考时,朱梓清考入了省重点中学.学校离家远了,朱梓清只好住在学校宿舍,条件比较艰苦,由于他学习较为刻苦,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中等偏上.朱老师经常找儿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  相似文献   

2.
落榜不落志     
正自科举制创立之后,考取功名平地青云一直是古代士子们的最大追求,中得状元更为时人所羡。那些状元,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落榜生里却有不少人名垂青史。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  相似文献   

3.
落榜不落志     
陶思祖是某县重点高中的三好学生,不仅学习好,人品也好,只是家庭条件比较贫困。  陶思祖家祖祖辈辈住在离县城一百多里地的小山沟,解放前,那里就非常穷。遇上灾年,沟里人都携家带口出去逃荒。常年居住在小山沟的最多也不过十几户人家。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后,这个小山沟里的自耕农也逐渐脱贫,过上了温饱生活。  陶思祖的父亲陶志学是“文革”前的老高三学生,在“砸烂旧的考试制度”的岁月里没有别的出路,陶家又是原原本本的庄稼户,他毕业就回家当了返乡青年。陶志学身高182米,长得…  相似文献   

4.
邢台县会宁镇董家沟村村民王凤田自1979年高考落榜后,献身科学的雄心不减。在大哥王凤林(农艺师、地震研究爱好者)的影响下,对地震的预测预报产生了浓厚兴趣。购置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仪表等进行研究。镇成人学校闻听此事后,积极支持,为其搜集材料并帮助其计算数据。经过20年的刻苦钻研,现能根据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变化对震中、震时做出准确预报。目前,该项成果已经审查,申报了国家专利。落榜不失志努力终成才$会宁镇成人学校@王春彦$会宁镇成人学校@魏秀芳  相似文献   

5.
三家人面临捐助的态度各有不同,而我更认同第二家人的做法。接受捐助,是对善意的感恩,声明偿还,则是不卑的态度,奋斗的志向,对未来的信心。贫穷不坠其志,受助不忘奋斗,捐助才不会成为贫者倦怠的温床,才能成为他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助力。受助偿还的价值不在金钱,而是使受助者不感  相似文献   

6.
曾偶尔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没有梦想的人是悲哀的。多么精僻的论述呀!的确,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谁愿意大好的青春年华消逝无痕,谁愿意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因为不甘于平庸,所以我们立志与众不同;因为向往鲜花与掌声,所以我们立志在荆棘路上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小散文,竟然有几个主题,而且,几个主题竟然互为表里,互补互动,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是为平中之奇。《落榜》迎面展开的是一位少年才俊高考落难的画面,不乏工笔细描,密针巧纳;不缺浓墨重彩,镂骨铭心,画面本身即令人震颤。  相似文献   

8.
官洲,被称为新滘“海南岛”,是广州市海珠区最边远的一个孤岛。据说南宋时期,陈氏家族分支到此繁宗衍族一直聚居至今。官洲乡,农业人口1,600多人,耕地面积1,300亩,以种植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工副业很差,几乎空白,乡政府每年仅有一万多块钱收入,至今仍未脱掉那顶“穷”帽子。乡干部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确实有心无力。  相似文献   

9.
叶炳昌 《成才之路》2009,(25):M0003-M0003
高考结果无疑是个掌控考生与家长喜怒哀乐的。总开关”,该“总开关”一开,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依惯例,金榜题名者意气风发,落榜者垂头丧气,此一情愫不但萦绕考生,就连考生的家长乃至亲朋好友可能都要被此情绪氛围笼罩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第7版上,刊登了《9岁儿童遭音乐老师胶带封嘴》的短和漫画。漫画上这样写道:都给我老实点,谁再乱讲话,他就是你们的“榜样”。好个“榜样”作用,让人看了心里着实难受,但类似情况在我们周围确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电视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从山东电视台播出后,中央台又在黄金时间一播再播,该片的主人公是谁呢?故事又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正策略提示只要没有因为沉溺追星做出出格的事,班主任对学生的偶像崇拜抱持着一种理解、宽容、不强行扼杀的态度,就是偶像教育成功的第一步。2003年,周润发的成长经历被写进香港中学教科书,这说明,只要引导适当,偶像同样也可能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依据班杜拉的精神分析理论,岳晓东提出了偶像——榜样教育理论,即将以人  相似文献   

14.
人穷志不短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当然当时大家都不富裕),而且我们家孩子多,所以我的父母亲就比别人生活得更辛苦。我们一家人住在农村的旧房子里,父母起早摸黑,整天在地里干活。看着终年劳累的父母,少年时,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长大了,我要让父母住上好房子。以前,我们村里的房子都是泥砖做的矮房子,屋顶上面铺着黑黑的瓦。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才叫做好房子,我只以为用砖砌起来的就是上好的房子。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认识太不够水平了。但在那个时候,我的父老乡亲们都是几代人呆在祖传下来的土墙屋里面生活的。我当时定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了。因为家里穷,我上完不太正规的小学后,就只身到了广东东莞打工。因为我感到,如果我呆在农村种田,就只能一辈子住在矮土墙里了。就这样,机缘加上自己的奋斗,我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不断做大。1993年,我终于盖起了一栋三层的砖砌房。在当时,这可是村里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我母亲搬进新房的时候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后来听说,有的人还偷偷请了风水先生去看我家的祖坟(没办法,农村还是比较流行风水之说)。他们不知道,我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少年时的愿望得以实现了,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鞭...  相似文献   

15.
人穷志不短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当然当时大家都不富裕)而且我们家孩子多,所以我的父母亲就比别人生活得更辛苦.  相似文献   

16.
人穷志不穷     
我承认,我们穷人的生活是困窘的,但绝对不像李诚说的“贫穷会招人恨,惹人骂”(见2002年第12期《作文大王》)。我们穷人老实,勤勤恳恳地干活,不求名利,不图荣华富贵。请问,这也会“招人恨,惹人骂”吗?更可气的是,他居然说“与其做个穷人,倒不如死了还爽快些”,我看了真是火冒三丈。我想对李诚说:“难道你的祖先中就没有一个是穷人?从前,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不是有钱人。如果像你所说,做个穷人就不要活了,那谁来领导共产党解放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那些牺牲的先烈绝大多数都是穷人。难道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你对他…  相似文献   

17.
人穷志不穷     
安长军 《小读者》2012,(10):11-11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谋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人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  相似文献   

18.
人穷志不穷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维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人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dǎi)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很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向学生多讲一些爱国英雄、建国楷模、一心为党为民工作的榜样,用英模的高尚品质感染教育当代青少年。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时代和环境的不同,经历和认识的局限,学生对那些榜样往往有“远在天边”之感,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如果我们能给学生树立一些身边的平凡的人和事为榜样,学生会觉得“看得见,够得着,学得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更见成效,在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民族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对充盈傩坛的傩荤现象进行了现代阐释和理性抽思。作者认为,傩荤现象淀积着泱泱中华深厚的人文精神,它印证了远古祭祀过程中崇拜生殖的事实,体现着先民以蕃衍生殖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观念;契应了以生殖崇拜为特征以祈子求嗣为核心的敬祖敬宗思想,是一种有特色的祖先崇拜形式;傩荤现象亦是巫术迷信的文化投影,体现着巫术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要求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