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旅游种类很多,其中最有社会意义的有:出使旅游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中亚各国获得成功。郑和则受命于明成祖朱棣,先后七下西洋,经37个国家,是世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初,当拜占廷帝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连接东西方传统商道而激战犹酣的时候,东方的明王朝正从容不迫地派遣使者南下西洋、北上西域,放眼看世界,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陈诚三使西域的千古佳话。陈诚是中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的《陈竹山先生文集》详细地记载了历次出使的经过和遭遇,对于研究中亚帖木尔帝国的历史,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164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 14 0 5~14 3 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那么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明成祖 ,年号永乐 ,14 0 3年即位 ,死于 14 2 4年 ,使用永乐年号 2 2年。查《明史·宦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 ,即 14 0 5年 ;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即 14 2 1年。 14 2 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明仁宗即位。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当天 ,便下令停止郑和出使西洋活动 ,命郑和率船队守备南京。朱高炽在位一年就死去了 ,宣宗朱瞻基即位 ,改元宣德 ,仍命郑和守备南京。宣德…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地人民的关系史上,有众多的使者、僧侣、商贾,为发展两地的交往,加强国家的统一,增进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明代出使西域的使者——陈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畏艰辛,三次西使,共计近四年之久,为巩固、发展明朝与西域各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6.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郑和铜钟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只在中国航海史上,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他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这前两年有尹庆航海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见《明史·外国传》),并且古里酋长沙米的喜还派遣使臣随尹庆到中国朝贡,供纳方物。永乐皇帝诏封沙米的喜为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及文绮等物。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尹庆又一次出使,向南到达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尹庆的远航出使,可以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段霞 《大学生》2015,(7):57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条丝绸之路古而有之,一条沿路向西,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有了一条以古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条向海,秦汉时期开通,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两条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陆上、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1.
后军都督佥事汪浩墓志与水军右卫流官指挥佥事王衡母冯淑人的墓志及买地券,是新发现的两种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铭刻史料。史载,汪浩曾屡次为郑和及其他内官出使西洋修造舰只,而结合墓志上有关家族谱系的内容,则可推知曾被景泰帝先立后废的汪皇后即汪浩的曾孙女。由于汪浩墓志的发现,标志着明初开放国策的郑和七下西洋的部分细节,与明代中叶皇亲贵戚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都被有机的串联在一起。王衡在永宣之际以中高级武官的身份曾两度随从郑和下西洋,因在苏门答刺一举擒获前伪王弟苏斡刺而获允世袭其官的奖赏,其母冯淑人墓志与买地券的发现,补益了王衡的生平家世,对见载于史籍的王衡行实也多有验证,从而大大丰富了这位下西洋功臣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5,(3):80-84
七下西洋的郑和享誉海内外,与其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陈诚五使西域,建言"大明王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此举既能"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作为明朝的友好使者,陈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外交家行为和素质,以及代表明朝向西域各国传达向好亲睦之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亲、诚、惠、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也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4.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郑和舰队驻闽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每次出航之前必在福建逗留一段时间,短则二三个月,长则八九个月。人们不禁要问,我国东南沿海港口众多,郑和为什么要选择福建太平港作为他舰队的驻泊地?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祈求中外学者教正。 太平港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或下西洋期间,明朝政府为了发展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及东非诸国间的友好关系,不断派遣使节航海出访这些国家,以达到“宣德化而柔远人” 的目的。仅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朝政府派往亚非国家的使节达60多次,正副使节中,太监、中官所占的比例也很高,有的还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领导成员,如侯显、王贵通、洪保、李兴等人,但其使团的规模远不能与郑和相比,据马欢《瀛涯胜览》记载:  相似文献   

16.
郑钊 《华章》2013,(17)
明代,中国与苏禄的政治、经济空前发展,特别是郑和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南洋诸岛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为苏禄三王来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三王各率领其眷属、侍从共340多人访问中国,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热情款待。访问结束后,使团沿大运河南下,其中苏禄东王不幸逝世于德州,朱棣以王礼厚葬了苏禄东王。东王王妃、二王子、三王子以及侍从10余人按照中国习俗留华守墓,开启了东王后裔在华的客居时代。  相似文献   

17.
郑和出使西洋是明朝时候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讲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到明朝前期的历史面貌和我国在当时亚洲、世界上的强盛地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外关系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在"郑和下西洋"课题内,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背景;(二)经过和内容;(三)历史意义.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18.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域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地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与汉朝联系往来增多,双方文化都对彼此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西域文化更是对汉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灵州西域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州西域道,是指由古都长安经灵州(今灵武县西南),河西走廊而达西域的交通线。它始于唐末,盛于五代、宋初,是这一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主线。但是,迄今尚未见到系统论述这条大道的文章。本文将对这条“丝路”的辟通年代、走向、遗留的文献和文物等问题,加以粗略阐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