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阵痛的成因(一)心理负重减压难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一些不良就业心态导致高校毕业生饱受职场煎熬,加剧了就业阵痛.首先,理想与现实的脱离导致高校毕业生心态失衡.虽然当前的毕业生很清楚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实际求职中仍然过于理想化,要求用人单位管理规范、知名度高,所求职位体面,薪酬又高.然而现实中的用人单位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那么完美,并且更多的毕业生需要进入基层,从基层做起,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与想象中的理想工作存在很大差距,巨大的“落差”使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
赢在面试     
徐小平 《课外阅读》2009,(18):28-29
大家都喊大学生就业难。而且骂爹的骂爹,骂娘的骂娘,但就这个女生而言,她能够抱怨的只有她自己!我是在一次大学生就业论坛上遇到她的,她现身说法,说自己想找一份化妆品公司的销售工作,被五家公司面试过五次,回回都被拒绝!她回来叹息:大学生找工作真难!  相似文献   

3.
艾蓉 《青海教育》2012,(Z2):15-1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  相似文献   

4.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2008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缓解,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还将增加,就业问题的矛盾还将加剧.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1年为118万,2006年已增加到413万,无论增长率还是增长数都是惊人的.我校的毕业生也从2001年的1337人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5678人,2008年,我校又有5659名大学生毕业.显而易见,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田新山 《教书育人》2012,(12):24-25
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连年增长,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正确认清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落实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急剧增大。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大学毕业生的违约现象在逐渐增多。违约既有大学生提出的,也有用人单位提出的,由于提出违约的大多数是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由大学生提出的违约。大学毕业生违约现象破坏了大学生、高校的信誉,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用人计划、工作安排,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秩序。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认真分析产生违约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就业岗位变少,但每年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从495万增加到了680万人,  相似文献   

9.
徐萍 《教书育人》2012,(33):104-105
高校就业指导是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传达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择业方法,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的服务,从而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它是高校就业工作中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摆上了每个高校的议事日程并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积极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政治辅导员(以下  相似文献   

10.
必须清楚,简历的作用在于获得面试的机会,而不是获得工作,后者是靠面试的成功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的原因(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相似文献   

12.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对一个只要招三五人便足够的单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一百个研究生或是一千个本科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季,一位研究生在自己的求职日记里写下了参加招聘会的感受.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年年增长的数字背后,岂止是一个"就业形势严峻"所能涵盖?如果加上2010年至今尚未完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有超过75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丹 《教书育人》2013,(27):20-22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达到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  相似文献   

14.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成为能适应国家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诚实守信、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特色鲜明、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增长7个百分点,就业率增长5个百分点,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我校坚持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就业工作模式的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5.
正数据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比2013年的699万多了28万。相比于以往,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是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某高校招就处工作的朋友已托我帮助"消化"了好几个人了。与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感情做就业工作"相比,女大学生休学养猪成"农妇",80后男孩放弃工作传承剪纸文化,大三男生自创快件编码成快递公司总代理……一连串大学生"不走寻常路"的选择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必然也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一个较大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量过快,在本世纪初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高校扩招四倍多,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已经很大,现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雪上加霜,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放在全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盘考虑,并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笔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就业率却呈现波浪递减趋势。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不力。大学生就业遭侵权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如包分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有其政治根源,如政府的责任缺失,地方政府的经营主体性和执法主体性之间的角色冲突,市场需求的行政性抑制政策依旧存在;有其经济根源,如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市场经济发育中的权力干扰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呼唤公平、自由、独立、竞争的就业观念记者:孙主任,您好,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孙祥林:可以这样讲,观念也是生产力。陈旧的观念就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在消极地怨天尤人,有的人在积极地努力耕耘。最终,怨天尤人者不仅荒废了当下的学习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战而败。而始终保持阳光心态的大学生不仅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也会塑造出坚韧豁达的优秀品质。而这样的优秀品质会让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