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哲学是积极用世的政治哲学,它同时提出了"为政以德"、"礼节民心"和"刑以防之"等一系列政治思想并将其具体运用到政治实践之中,进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系统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以社会动荡、诸侯纷争为背景的百家争鸣,促成了我国古代各种政治思想和学术流派的发展。面对社会现状,儒家、法家、道家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理论。在各种流派杂出纷呈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墨家以其倡导“兼爱”思想而独树一帜。 作为先秦时代的一门“显学”,“兼爱”思想的提出并在较长一个时期广泛流播,以至“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绝非历史的偶然。“兼爱”的主张既有上古时代原始共产主义“天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儒家显学地位的奠定者——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切入点,在探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董仲舒政治思想对汉朝政治、法律以及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  相似文献   

5.
陈东旭 《兰台世界》2017,(5):121-123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提出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为政以德,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执政者应以身作则,以民为本,以刑辅德,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为政以德"的基本内涵和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沈梦玲  王冬艳 《兰台世界》2017,(14):116-119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部讲述治国理政思想和策略的儒家名著,其中对公共管理思想也做了较多的着墨。其作者孟轲以"性善论"为基点,提出了他以"仁政"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思想,并详细论述了该思想的实施策略,给后世较详细地展现出了早期封建社会儒家学派在公共管理方面相对朴素的思想光芒。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公共管理理念以及政策措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朝中期的韩愈继承了儒家以道德治天下的思想精髓,并提出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以达到治国的政治目的。因此,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以儒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以儒德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时期名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大一统论"。"大一统论"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倡思想统一、政治统一以及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9.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推恩及民”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法则,旨在探索实施仁政的理想模式。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儒家“仁政”思想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为阐述重心,通过阐发其思想义涵和理论渊源,彰显其寓教于乐的道德内蕴,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诗乐之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法家辈出,商鞅尊"法",申不害重"术",慎到崇"势",韩非子却集三者之精华,熔"法"、"术"、"势"为一炉,建立了一套以"法"为主体、"术"、"势"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法家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12.
胡安国的王道观作为我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对古老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在宋代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共治的政治文化。胡安国通过其著作《春秋传》阐述了自己的君臣思想,对宋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安国的王道观作为我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对古老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在宋代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共治的政治文化.胡安国通过其著作《春秋传》阐述了自己的君臣思想,对宋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葛君梅 《出版广角》2013,(Z1):100-101
文章分析阐释了新传媒背景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碎片化"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出"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反思与创新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中的重聚,紧扣主体性原则,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为阐述重心,通过阐发其思想义涵和理论渊源,彰显其寓教于乐的道德内蕴,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诗乐之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穿越"文化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鲜活的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及重要资源。我们需要以"穿越"文化为契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环境、内容、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进一步转变。  相似文献   

17.
牛永振 《兰台世界》2016,(2):135-137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西汉初期政治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根据汉武帝的册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扼要地说,包括在皇权问题上,树立"天"的权威来限制皇权;在政治方向上明确任德去刑的更化目标;配合他的"德主刑辅"的儒家政治理念,在人民生计问题上提出调均原则,在政府机构人事问题上主张任贤,在大一统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要求独尊儒学。  相似文献   

18.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元代许衡以其独特的儒家治国思想活跃在元初的历史舞台上,其政治理论和思想策略成为元代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许衡的儒家仁义观念与民族团结理念,为元代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国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期,公孙弘以儒术修饰文法,并把儒术成功的运用到帝制的政治统治中,成为了从战国"处士横议"到帝制时代的文臣的巨大变革,对后来的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独尊儒术"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