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评是近来报刊上的一种当红体。与以往评论稿件在版面上往往流为“花边学”、“框框学”,成为一种用楷体字排版的纯粹点缀品不同,现今时评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不少有实力的报纸甚至不惜拿出整个版面,推出“天天时评”,使时评实实在在地成了报纸的一大卖点。  相似文献   

2.
许晓婷 《视听》2016,(7):83-84
《我们相爱吧》是江苏卫视与韩国MBC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明星恋爱实境真人秀节目。由节目牵线,将互不相识的当红明星或偶像配对,使其彼此成为假想情侣,展开属于两人的恋爱之旅。明星恋情一直是大众聚焦的话题,而将明星半真半假的恋爱直接搬上荧屏,是综艺节目的一大创举,此举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回响。本文期待通过探讨《我们相爱吧》的节目流程、实境特色以及综艺特色,挖掘《我们相爱吧》的节目架构与叙事公式,为实境真人秀节目提供值得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本人在1986年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报纸和杂志不应互相融化》。文章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报纸和一些杂志出现了互相融化的现象。报纸成版成版地摘编杂志上的材料,大块大块地刊载只宜在杂志上发表的知识性文章;而杂志又化整为零,把文章、故事、传奇之类混迹于新闻之中,印成散页摊售叫卖。有  相似文献   

4.
2004年陕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比较高的有两部,一部是《中国式离婚》,另一部是《母亲》。前者由目前我国当红的一流影视明星演绎,在当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争相炒作得沸沸扬扬。此剧在西安播出后,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后者,既没当红的一流明星大腕,也无众多媒体的争相炒作,在不被媒体关注的情况下收视率却节节攀升,创下了和前者相同的收视率。在电视观众逐年流失,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剧《母亲》为什么也会获得较多的收视率?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思考之一:娱乐需求有差异。人需要娱乐,但不同阶层的人群对娱乐内容的需…  相似文献   

5.
王乾荣 《传媒》2001,(10):10-10
有人预测,在无线和有线电视以及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报纸的角色将越来越不重要.尤其是一些垃圾报纸,载满了诸如某女自高楼坠下身亡等不必要的信息,必将遭到受众唾弃.相对于有声有色有形的电视,报纸又是那么呆板乏味.据说对一些无聊的平面信息,读者的注意力一次只能集中12秒钟,一篇文章顶多看5段便要跳到下一篇去.所以,报纸将越来越失去魅力.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下旬。众多报纸都刊发了发生在四川的一条“新闻”《48岁乞丐要娶22岁女大学生》。这条新闻说,四川宜宾地区一任姓乞丐与一名女大学生产生了纯真的恋情,进而海誓山盟。“即使要饭也要供女大学生上完大学”。几天之后,事情真相出来了,这是一条假新闻。任姓男子确有其人。但他并不象新闻中说得那么美好、善良,而是一个经常诈骗。并且玩弄女性感情的人。此人在当地臭名昭著。同他“相好”的女人也很多,人们不知道其中是否真的有一位是“女大学生”。这是一则典型的假新闻,但却使很多媒体上了当。几天之后,报道过此事的媒体重新报道事实真相,引起读者很多议论。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家文摘报纸,居然登出了一则题为《陆定一去世前的自我批评》的新闻。消息一传出,群众中议论纷纷。当时我也大惑不解,一是报上从未发表过有关的消息,二是不久以前我还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过陆定一同志撰写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文章。文摘报上的消息太使人感到突然,并产生怀疑了。果然,相隔一个星期后,这家报纸在下一期的中缝上登出了“重要更正”,承认那一则摘发的报道有“重大差错”.  相似文献   

8.
平时读报、看稿,一个“都”字,常常引起我的疑虑:真的都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这样干的?诸如“都啧啧称赞”、“都十分激动”、“都踊跃报名”之类,几乎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见得多了,一般也都不把它当回事——报上“约定俗成”的语言么,较不得真的。 然而,近日读了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同志的一篇文章,读到了他讲的一个关于“都”字的故事及经验教训,敬佩之余,顿觉也有必要对这个“都”字来一番计较。 李老的文章是回忆1984年6月彭真委员长到天津过“七一”的一篇追记,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文中有这么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9.
“有道理”与“没道理” 在报纸数字化和全媒体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观点曾流行一时甚至仍有遗存,比如报纸上网会减少报纸的发行量、把新闻首先发在网站上会损害报纸报道的价值、网站内容免费损害了报纸的利益、媒体融合会导致内容同质化现象更严重等,但是经过一些媒体的实验,发现这些振振有词的“有道理”其实是“没道理”,  相似文献   

10.
"有道理"与"没道理" 在报纸数字化和全媒体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观点曾流行一时甚至仍有遗存,比如报纸上网会减少报纸的发行量、把新闻首先发在网站上会损害报纸报道的价值、网站内容免费损害了报纸的利益,媒体融合会导致内容同质化现象更严重等,但是经过一些媒体的实验,发现这些振振有词的"有道理"其实是"没道理",是把旧思维套用在新事物上.  相似文献   

11.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12.
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6岁,但在她短暂的生活历程中,曾有过两次订婚的经历和一段真挚的恋情.在过去的宣传中,对刘胡兰的婚恋生活很少提起,可能担心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7,(3):42-42
据《星期日电讯报》日前报道,所谓食色性也,曾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的被称为“圣雄”的甘地也难逃这一法则,他曾与一位美若女神的美女作家萨拉拉德维·克奥德丽有过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恋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滌尘 《传媒》2001,(3):9-10
大年三十,春节晚会是千家万户的一个期待。对它,也曾满意过,但不满意的年头居多,今年亦然。早在元旦前,报纸和屏幕上便一古脑儿地造势,什么谁被淘汰了,谁最后一刻入选了,什么导演急得掉泪了,什么大象狗熊也上了晚会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靠什么取胜     
仁义 《传媒》2000,(8):1
报纸要赢得读者,靠什么取胜?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靠内容取胜。靠什么内容?对于这个问题,大概会有不同的看法。 先讲一则旧闻—— 某报被批准创办后,它便将报纸定位在周末版、星期刊一类的内容上。当然办成高雅的周末版、星期刊也并非不可。但它却不,而是一味追求星、腥、性等奇闻轶事。版面上不是明星绯闻,便是大案要案,要不就是男欢女爱等等。  相似文献   

16.
边修 《传媒》2002,(8):24-24
某家省级“晚报”2002年5月15日的“国际新闻”版上,用醒目的较大标题刊登了这样一篇“本报特稿”——《办公室成了“性爱乐园”》。报道的篇幅虽然不长,却不厌其烦地介绍了“62%的美国人曾发生过办公室恋情”,而且“41%的美国人曾在办公地点作爱”;以及,“在承认曾有办公室恋情的人中,42%的人已成婚或已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17.
文化娱乐类报道 ,已经成为当前媒体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试结合近期文化娱乐热点报道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就文化热点新闻的采写与媒体的价值导向这一问题 ,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以就教于新闻界同行。明星炒作与文化趣味导向机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和我国的台港地区 ,报纸上的文化娱乐新闻 ,尤其是影视娱乐版的内容大多是明星绯闻之类的东西。明星为了提高其身价和作品的卖价需要媒体的报道 ,而媒体为了发行量、收视率也需要明星的炒作 ,这两者构成了一种互为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应当承认 ,媒体的明星炒作为影视业、唱片业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报纸美术也叫新闻美术。干这一行不同于新闻记者到处抛头露面.更没有社会上的画家那样潇洒。但新闻美术工作者依然有自己特定的用武之地。同文字相比绘画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语言形式。既然工作的性质能与新闻直接联系起来.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党和人民效力。下面就这些年来自己创作插图、速写、连环画等谈点粗浅的体会:关于插图。鲁迅先生曾对文学插图说过:那力量.能补文字所不及。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插图是艺术,是与文学的有  相似文献   

20.
正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姚鹓雏致信柳亚子"的拙文,记述南社早期社员姚鹓雏于1949年新政伊始,致函柳亚子,诉说自己"立锥无地,行年六十",恳求老友为其"通一书于市长,提名作介",予以安排至文物管理委员会或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部门。姚鹓雏早年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诗词小说皆蜚声一时,曾有"松江才子"之称。过去所谓"学而优则仕",文人从政自古就成风气。民国时期姚鹓雏诗书之余,也有从政经历,如曾任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府秘书等,虽入官场,但却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