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青年报创刊30周年。这张青年的报纸,也象与它同龄的青年一样,在阳光的抚育和风雨的吹打中成长。十年浩劫使中国青年报停刊了12年,直到1978年10月共青团中央恢复工作,报纸才恢复出版。中国青年报一复刊,就以其拥  相似文献   

2.
孔燕  李越  姚超 《今传媒》2012,(6):1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同时,对于大赛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青年报》持赞扬、乐观态度;而对于大赛促使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方面,《中国青年报》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创刊已有31年的历史了。很多读者在谈到它的时候,都认为它是一张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报纸。一些新闻界的同志也在评论《中国青年报》的特点和风格。坦率地说,《中国青年报》在创造自己特点的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很多问题,还正在不断地实践、摸索和总结。《中国青年报》有些什么特色和风格呢?在办报实践中是如  相似文献   

4.
赵雪峰 《新闻三昧》2008,(1):105-105
先从报上拎出两则标题:“点击高不高标题很重要”(《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27日);“网络新闻标题夸张化面临法律阻击”(《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1日)。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6.
让版面说话     
自1972年调入呼和浩特日报总编室起,我便与版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日编稿、做标题,划版、1978年调到中国青年报,定位在总编室,一干就是十七年,从青年跨入中年,自己把业务生命最宝贵的一段写进了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别具慧眼,将有关俄罗斯和中国恐怖惨案的两篇新闻报道摆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日)  相似文献   

8.
《新闻爱好者》2012,(23):25
刘万永,《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高级记者。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1998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代表作:《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青年报》2010年"年度最佳记者"。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  相似文献   

9.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0,(10):86-86
《中国青年报》别具慧眼,将有关俄罗斯和中国恐怖惨案的两篇新闻报道摆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日)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04年至2009年<中国青年报>报纸上以"80后"为标题的142个文本.总的来说,<中国青年报>比较客现地报道"80后",呈现的"80后"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  相似文献   

11.
随着199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在风风雨雨中生存了40年的《中国青年报》“辣椒”副刊宣告停刊了.“辣椒”副刊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平民百姓的青睐.此次停刊并未说明理由.(据《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25日《星期刊·辣椒》副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0)
<正>个人简介谢湘,《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先后担任驻站记者、编辑、记者部主任、副社长兼教育科技中心主任等职。新近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驻校访问记者。代表作品有《揭开"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13.
1981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30周年。我国第一份全国性青年报纸的诞生,无论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还是报刊史上,都将占据它应有的一页。这里,仅就能够查到的文字记录和记忆所及,记述一些有关中国青年报创刊的史料,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新闻媒体出现的假新闻事件,评论界终于有人进行深刻反思了。《中国青年报》在自己的新闻版面上发表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新闻播音员海霞现场直播的澄清说明,间接地批评了某些新闻评论者听风就是雨的行文风格。(《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9日)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中国青年报》,摄影圈里的人马上就会说:那可是个出好照片的地方。的确,《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曾出过不少优秀的报道。记者柴继军的一席话也许点出了这些成功的原因.“我在摄影部工作了五年,无论做编辑还是摄影采访,都感受到一点:比。和同事比,和兄弟报社比。遇到重大事件,《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就会绷紧一根弦——如何打破常规,如何用全新的摄影语言来捕捉新闻……这份压力要求摄影记者更多地思考镜头以外的东西,更自由地展现摄影视觉的想象力。” 且听《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对新闻摄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灾难有时也会成为机遇。1991年那场惊天动地的洪水,不仅使安徽出了名,而且也成就了一个记者的“英雄梦”。中国青年报驻安徽记者站记者胡野秋在这不寻常的历史瞬间为新闻界所注目。这年7月,他的《含泪再炸邱家湖》《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两篇通讯同时获中国青年报好稿一等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刊出《一起造假事件为何查四年》,这篇文章的采访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是中国青年报对李连生造假事件的又一次追问。王建华在这次采访中告诉记者,教育部已经把李连生的长江学者头衔撤销了,钱也追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郭梅尼的履历很简单:1935年出生,1953年任中国青年报记者,1985年调到科技日报,现为科技日报社高级记者。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9.
文摘     
1986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二百多位老青年报人从各条战线赶回“娘家”过“报节”,更增添了纪念活动的欢乐。三十五年来,先后有一千一百多人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的工作,至今,报社已为各条战线输送了五百多人。因此,中国青年报社又有“人才摇篮”之美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最近召开了两次编委扩大会议,讨论了加强报纸知识性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对象,是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青年。知识性是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历来注意保持的一个特点。几年来,中国青年报的知识性栏目和材料,都在日渐增多,但是,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读者的要求;同时,报纸最近一个时期对某些知识性的好传统发扬不够。最近以来,团中央曾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