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热情是富足的阳光.这句话突然在我的脑海里冒出,翻遍了所有资料也查不它的出处.  相似文献   

2.
出差到南方某小镇,在一家小旅馆刚住下,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刚在服务台登记的女服务员。未等我开口,她先作了自我介绍,还拿出1本报刊剪贴本给我看。我匆匆翻了翻,上面还剪贴有我的文章。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利用当服务员的机会,把每天旅客们留下的报纸都认真翻阅一遍,发现有好的文章就剪贴下来,3年下来已剪贴了3大本资料。不仅如此,她还靠报刊资料引路,开始自学写作,并已有十几篇言论和随笔文章见报。 出差回来已有些日子了,但那位服务员勤奋求学的故事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引发我一番思索。 一般而言,人们都讲究成才的…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丹东土生土长的,1968年下乡到东沟县黄土坎。在那个年代,农村条件很艰苦,我所在的村没有电,农民都是点着煤油灯度日。一天,大队长找到我说:“小郭,你懂电,能不能把咱大队的电给办起来?”我说可以试试,大队长就给我派了20多个壮劳力。知识不够,遇到难题,我就到书店翻资料,找依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电厂办成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爱好新闻写作的战士,喜欢读报,更喜欢剪报。入伍一年多来,我收集各种旧报、废报,剪下了优秀通讯、散文、微型小说,以及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学”“生活”“古今趣闻”“百科知识”“时事政治”“名人名言”六大部分,分门别类组成了三大本。一有空,我就翻一翻,受益不浅。今年清明节前夕,我看到二连五名业余爱好摄影的战士,来到法卡山烈士陵园为烈士墓拍照后寄给了烈士家属,我很受感动,但由于我刚学写新闻,一时不知从何入手,于是就拿来了剪报本翻  相似文献   

5.
1994年,9月初,我到一位酷爱新闻写作的老师家,看见写字台上放着几本《新闻知识》杂志,便顺手翻了翻,居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舍不得放下,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拿回去慢慢看吧!” 对我这个新闻写作基础差的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对于我来说,又是个“黑色的七月”,连续两次参加高考落榜,心情十分沉重,前途理想刹那间全沉入万丈深渊。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我时,送来了几本书和杂志。朋友走后,我随手翻了几下,就被《新闻与写作》和《新闻爱好者》上分别登载的两篇文章吸引住了。 从此,我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12年来,我摘抄、剪贴资料30多本,50多万字。读书读报听广播,新闻作品好又多。我在编辑老师的精心帮助下,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台等新闻单位播发稿件3100篇。1998年12月,我又被市、县人事部门…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国防科工委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某部的干部。去年7月在西安车站候车,看到几位青年农民一块儿翻看一本杂志。我有点好奇。便凑上去看了两眼。才知道是本《新闻知识》杂志。无聊之际便借过来翻了翻.可谁知越翻越有味,有点舍不得还给人家了。回到部队后,我就给《新闻知识》编辑部寄了六元钱,结果顺顺当当地订到了1987年的刊物。今年元  相似文献   

8.
在档案“词典”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名词恐怕要数“档案袋”了!2004年2月24日。当我得知中共浙江省委一纸任命将我派到浙江省档案局工作时,我的大脑记忆库中即刻蹦出“档案袋”三个字。虽然“档案袋”家喻户晓,但翻遍身边所有的工具书,并没有找到一个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我想每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形成一种概念罢了。按照我的想象,过时的、不再用的文件资料就要塞进档案袋“归档了”!我知道,近30年的“漂泊生涯”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写了篇关于马寅初先生的文章,刊载后我发现有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改动:我的原文中说道“经济学家马寅初”云云的地方,一律被改为了“人口学家马寅初”云云。我很奇怪,马寅初不是经济学家?随便翻哪一种资料,或者对马寅初先生稍有了解,便都会知道马先生是以经济  相似文献   

10.
和书的缘份大约是在十四五岁时结下的,那时候我是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或许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政治上比较松动,学校图书馆那间只为教员开放的阅览室,居然对学生敞开了大门。每天下午例行的体育锻炼一完成,我就一头扎进了那四壁满布书架,中间也立着一排排书架的大厅。那时我觉得,让我走进这么一个地方,又赋予我在这里东翻西翻的权利,就跟把我放进了天堂一样。是的,我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更没有这样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0月的一天,我于某阅览室偶然瞥见由湖南环境保护局主办的《环境保护报》,随手翻了翻,一下子即被该报第四版的《武陵源》副刊吸引住了;那错落有致的版面编排,那图文并茂的小天地(当时为四开小报,1989年改为对开大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0月的一天,我于某阅览室偶然瞥见由湖南环境保护局主办的《环境保护报》,随手翻了翻,一下子即被该报第四版的《武陵源》副刊吸引住了!那错落有致的版面编排,那图文并茂的小天地(当时为四开小报,1989年改为对开大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23日,我来到丁铁军家采访。 由于是临时指派的任务,我连一点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在到他家以前,我对丁铁军一无所知。只是在路上略略翻了翻另一位记者采写他的稿件。知道他是一位残疾青年,身患脑瘫,但依然为其他的脑瘫患者作义务咨询工作。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辞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倡导日,报社决定在这一天推出关于丁铁军的报道。这是我来到丁铁军家之前,对这次采访的全部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元旦刚过,笔者翻了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0年第6期的目录,其中看到了一篇《浅谈企业档案管理全面效益观》文章的题名(原载《档案天地》2000年第1期)。心想,它与我写的《树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效益观》(《中国档案》1998年第8期)题名相近,会有一些新的观点。读完文章后,发现我们的思想观点百分之百的相同,但是文后却不见引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八一”前夕,我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和现役女军官的双重身份,参与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组织的一次体验性新闻报道,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撰写了通讯《体验特种部队》。 可能是由于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太强的学问,任何先验的东西,在鲜活的新闻实践面前,都会有一种不适应感。当我几乎翻遍了手边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国内外特种部队的资料后,我才发现由于中国特种部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我是驻新疆克拉玛依部队的一名读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新闻爱好者》,随手翻了翻,被里面精彩的栏目和内容吸引住了.然后,我就到邮局办理了1995年上半年订阅手续.可是,到了7月份第5期一直没有来.后来,又把钱直接汇至贵刊编辑部,办理下半年的邮购.可是至今1995年的11、12期还没收到,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本来准备继续给贵刊汇款邮购1996年的杂志,由于出现上述现象,致使心里不踏实;倒不是我舍不得那些钱,而是因为我太喜爱这本杂志了,不然的话看不到也无所谓.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夏天,安徽发大水。为了能听到更多的打口带,我终于辞去了每月120块的服装厂消防民警工作,南逃到了广州。在那里,我第一个月薪水一下子翻了4番,当时感觉终于盼来了第二次生命。现在想想都乐。 我在广州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音乐杂志社的编辑。一年半后,离开了那家单位,  相似文献   

18.
经常翻作品剪贴,还会找到不少写作题目。一次,我在翻阅剪贴本时,发现自己发表的《一位好媳妇的苦恼》的通讯,里面还有东西可挖。于是,在继续采访以后写成了《从孝子为娘买麻将说起……》和《孝顺别议》两篇言论,分别被《山西日报农村报》和《老年报》采用。每年年终,厂里写总结的任务都是我的。由于我在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自己的作品底稿和作品剪贴,资料不但系统而且齐全。因此,既节省了时间,写起来也顺手多了。我在申报职称时,这些资料档案用起来十分方便。我的孩子经常阅读我的作品,使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有几篇小作品还发表了。我的稿费存折日积月  相似文献   

19.
上海有个小刊物叫《咬文嚼字》,月刊,16开本,办了七八年了,我时而翻之,常常获益匪浅。有些毛病,自己也曾犯过,甚至仍在犯,读来心惊肉跳,汗颜莫名。  相似文献   

20.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我和剪贴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把其中的酸甜苦辣捧出来,也许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初学新闻写作时,常听一些老通讯员传授经验说:靠报纸剪贴帮了忙。于是,我搜集全国各种各样报纸杂志,加以剪辑,按分类建立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二十多本剪贴本,摞在一起不下三尺高,战友们戏称我是“剪报大王”。当时我想:这下写东西,可不愁见不了报了!不会写新闻,翻剪贴,不会选体裁,翻剪贴;甚至没有素材,也翻剪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