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阐释一种独特审美取向的传达:利用各种传统绘画形式为表达手段,结合电影(动画)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和绘画媒介"二维平面上的色彩和线条"而创作的动态影像,有别于单线条平涂的动画片制作方式,绘画在延伸,影像在挖掘,在现当代艺术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里两者相互交错。  相似文献   

2.
在写实影像中阐发东方式的情思感想是中国电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形式.它会通了传统绘画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以及用笔虽简但意境深邃的表现能力,营造了中国影片的"象外之象"、"境外之旨"和"神似"之美.  相似文献   

3.
在录像艺术家曹恺看来,电影传人中国后的100多年里,实验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一个缺失的类别."缺乏实验室传统,缺乏个人影像的存在;缺乏院校体系的支撑;因此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电影.①  相似文献   

4.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建构电影美学需要确保切中"电影"本身.回归电影本身,我们看到:电影实现之际,表现着一种动人的"氛围".营造这种"氛围"者,是作为"心智材料"的影像或影像系统.反过来,"氛围"则氤氲着作为影像的"心智材料";两者构成一个圆融的自有"心智"的"活"性审美"像境"."心智"分为两个同时存在且互动的层面:心理机能和精神机能;它的运作表现为可见的"影像的运动性"和可读的"神韵的时间性".于是,像境的审美性、影像的运动性和神韵的时间性,界定着电影的本然面貌,也构成了电影美学的三个源初视野.  相似文献   

7.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奇观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平凡的事物通过影像的形式呈现,继而变得瑰丽多彩,富有层次感.视觉与听觉两大基本元素成为影像与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而"渲染"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用于视听语言,使电影更加具有奇观性,从而加深了观众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知.文章从电影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论述"渲染"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变异与承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电影生成于早期长故事片初创阶段的基础性范式,"影像传奇叙事"在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跌宕流变间变异与承续.从"十七年"的英雄传奇到"主旋律";从<红高梁>标示的"第五代"转型到整体传奇化的新世纪商业大片,影像传奇叙事的美学指征历经隐、显,却始终是新中国电影最具中国性力度的银幕显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升级,观众对影像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电影中的"暴力"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影像元素.这些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断被接受,甚至被向往,以此引发快感,暴力拥有了"美学"的名义.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效果."①形式化的暴力美学,尤其是电影中人为动作和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诗意与舞蹈化特征,基于电影的视听接受原则,因更多的外显性而被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影像空间中,视觉影像在画框内的分割和与镜外空间的特殊关系问题成为电影空间构成在一部影片传达进程中的两个突破点,而外表相对立的两种手法共同指向的都是影像空间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郭立 《今传媒》2016,(12):98-99
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13.
王晓峰 《今传媒》2016,(4):109-110
身处当下数字化时代,再来讨论黑白影像的艺术魅力,容易陷入"过时"和"艺术高冷"的窠臼,但黑白影像所独有的魅力一直延续,并在电影创作的视觉化和思想性两个层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并未舍弃黑白影像,反而赋予其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试图从当代视角出发,探讨黑白影像的艺术价值及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作用,探讨其新的、多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张晴 《视听》2021,(1):100-101
作为新生代导演,张猛执导的电影数量不多,但其创作整体表现出鲜明稳定的个人风格.新作《阳台上》刻意回避强烈的戏剧冲突,叙事克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探索与尝试让人耳目一新,手持摄影、栅栏式场面调度以及方言元素的使用塑造了具有标志性的影像风格.影片关涉"社会发展中的新旧碰撞"以及"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等现实问题,外在的影像呈现...  相似文献   

15.
张璇 《东南传播》2014,(3):38-40
"华莱坞"这一概念在学界越来越受瞩目,通过对"华莱坞"电影中借用"伤痕文学"衍生的术语——伤痕影像,来分析"华莱坞"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及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运用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视角,本文试图阐明被冷落至观众"眼球角落"的纪录片及人文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如范立欣《归途列车》所表现的农民工"归途"及侯孝贤电影《童年》中"外省人(台湾老兵)"归途的意象叙述,来展现"新伤痕影像"聚合不同的时代及其感性,见证的是时代的断裂面,离去以及坚守。  相似文献   

16.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7.
从镍币影院、电影宫殿到多厅影院,美国电影院发展历程折射出影像消费空间对影视艺术的深刻影响。镍币影院的出现,将一种专属于电影院的"空间感"带给了身处其中的观众,成为体验影像世界必不可少的中介;在电影宫殿的奢华空间中,电影艺术逐渐摆脱"低俗"的形象,向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看齐;与超市融为一体的多厅影院,则与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电影成为选择性更强的消费品。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影像消费空间结构不断转换的历史,更是一部"观看"和"观看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潘明荣 《视听界》2009,(5):104-105
尽管人们对于电影本体有着不同的观点,但相对于其他媒介来讲,影像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巴赞语)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影像的物质特性是不大容易表现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的精神世界的。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孤独、忧郁、病态的艺术家和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深邃思想,比如西方19世纪末的梵高。  相似文献   

19.
袁钺 《声屏世界》2022,(1):46-5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代码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电影《归来》的音乐创作者与导演格外注重影片的精神特质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种克制、隐忍的叙事风格中,电影音乐对渲染时代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影像意蕴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场发布会过后,脑机接口技术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而其与虚拟现实结合的应用模式,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可能.通过对表现脑机接口的科幻影片的文本细读,并结合帕特丽夏·皮斯特斯的"神经-影像"理论,笔者认为,虚拟现实作为与"神经-影像"不断交互的自由场域,意识处于其间看似自由实则陷入一种自反的控制之中,表现为虚拟与现实的镜像悖论;在超现代电影时代,随着数字电影不断趋近"真实世界',人类意识在与电影放映的同构关系中演化为一种"去肉体化的生命状态";而这些影片对脑机接口等科学幻想的表现还与长期以来的工具理性批判形成文本上的互文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