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模态主义主张模态是初基的,不可被还原。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模态现实主义有一定的关联。近年来,模态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向逻辑常项理论和逻辑多元论延伸,并且提出了基于模态主义的模态知识论。模态主义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与哲学优势,但是它难以彻底地摆脱一些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是模态逻辑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模态理论开始直到现代模态谓词逻辑进行了考察,阐明了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的联系、区别及其哲学意义,揭示了模态逻辑是一种本质主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以消除本体论预设为宗旨,赫尔曼提出了模态结构主义思想,并发展为数学结构主义中极富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模态结构主义强调避免对结构或位置进行逐个量化,而是将结构主义建立在某个域以及该域上满足由公理系统给出隐含定义条件之关系的二阶逻辑可能性上。但以二阶逻辑与初始模态事实为基础,导致其理论实际建立在集合论之上,显然与结构主义初衷不符。此外,其对结构的模态中立主义态度,导致无法说明数学的可应用性,难以规避语义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模态判断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这一问题在逻辑界尚未取得共识,如国内颇有影响、颇有代表性的两本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形式逻辑》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修订本)对这一问题就持不同的态度。人大本将判断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非模态判断又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详见人大本P68)。  相似文献   

5.
依据化学学科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范畴和人认识物质的思维规律,把讲授式教学逻辑分为学科知识逻辑和思维认知逻辑;基于科学哲学对科学探究模式基本特征的阐释,依据科学研究过程的特征将探究式教学分为验证式和发现式。讲授式和探究式教学逻辑彼此各有优势与不足,通过情境显性化、启发式教学、知识的深加工、讲授与探究融合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可以弥补讲授式和探究式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逻辑学的发展历程考察了逻辑学发展的认知转向。逻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为信息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了方法,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为带头学科、以逻辑为基础、以认知为对象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认知逻辑这一研究新课题的产生。认知逻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其研究方法涉及哲学思辨、心理实验、逻辑推理、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方法等。我们从认识逻辑、心理逻辑、人工智能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了解认知逻辑的研究现状。当前对认知逻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未来将会在若干领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8.
哲学逻辑是一个新兴的逻辑学科群体,它们以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为直接基础,以传统的哲学概念和一般方法论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传统哲学概念的形式理论。哲学逻辑可以分为四部分:1、基础部分: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2、本体论的逻辑;3、认识论的逻辑;4、伦理规范的逻辑。哲学逻辑不仅在哲学上、逻辑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模态间关系是指不同模态系统中多种模态符号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其运作机制的认识是理解多模态话语建构的关键。为深入了解国内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模态间关系的认识,本文以双模态和多模态两个维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2009年以来发表在国内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42篇涉及模态间关系的论文进行梳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促进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构及多模态话语分析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回溯推理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逻辑方法,但是逻辑学界对回溯推理的认识并不一致,传统观点认为,回溯推理的逻辑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笔者认为,传统的认识有许多缺陷,应当对其进行改造,回溯推理是一种模态推理,并且给出了回溯推理的模态形式。该逻辑表达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推理前提在形式上保真;二是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相似文献   

11.
唐义静 《海外英语》2012,(10):257-260
Business letter with friendly modality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present the best advantage of one’s self and firm. The paper in vestigates modality in business letter according to Halliday’s view on modality. The modal devices mainly cover modal operator, modal ad junct, and modal cohesion. By means of binary approach modal logic is tentative divided into: perfective and imperfective; positive and neg ati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r explicit and implicit; high, median and low value. Modal devices or modal logic has formal and semantic level. Modality is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analyzing method to business text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for understanding modal expression in business letter, meanwhile, this is a way to better understand modal logic, and to better use modal device in business let ter.  相似文献   

12.
情态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人际功能的一种体现方式,情态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信念与态度。情态系统在商务交际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韩礼德的情态概念出发,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分析了商务英语中的情态表达方式以及情态隐喻,最后探讨了商务英语情态表达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3.
情态表达作为英语语言表达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载体,能在英语的情态系统中衍生出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以此来反映语篇作者及其所代表集团利益的意识形态。英语时政新闻语篇是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大都以政府或官方的政策发布或态度表达进行报道,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章以VOA时政新闻语篇为例,透过其中的情态隐喻,分析时政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潜在表达。  相似文献   

14.
情态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它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情态具有调节,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认知角度探讨认知因素对情态意义和功能的解释力,这不但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内容,而且也为情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使我们对情态的发展及其前景有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从而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对情态研究注重语法形式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位于动词之后的情态词“得”,表达可能情态,虽然与不表情态的结构助词“得”的来源相同,产生的时间相同,在语法化斜坡上处于相同的点,但它们产生的句型和句法机制不同,因此,它们在语法化斜坡上的点是两个点的重合。后置情态词“得”让汉语产生的表可能的补语类型,使汉藏语系形成不多见的共同语序结构,并且与其它语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英语时态表达的基本意义是谓语动词所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所处的状态。但在特定的语境里,时态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态意义,也就是说,时态不仅是对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发生时间和所处状态的客观描述,而且可表明讲话者与事件和情况的关系和对它们的态度或者看法。文章拟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探析英语时态的情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元功能出发,以情态取向及其量值为理论依据,选取大学英语教学语篇作为分析语料,借助情态取向评价分析,使读者从对情感从单纯的"是"和"否"的理解,上升到了有高低轻重的层次之分。通过运用人际功能的情态评价手段,对某些情感较强的文章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融入到语篇的具体语境中,挖掘作者的情感起伏,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ers have hypothesized in the past that children learning sign languages develop signs at an earlier age than is typically expected for vocal words. This assumption, however, has recently been questioned on the grounds that researchers have not always guaranteed that words and gestures are being used in a comparable fash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controversy by comparing the onset of symbolic use of signs and words in a group of 22 hearing children exposed to symbolic gestures from 11 months onward. Bimonthly interviews emphasizing contexts of use of gestures and vocal words indicated a smaller modality difference than early research had predicted, thus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strid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such as memory, categorization, and symbolization underlie this milestone in both mod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data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small difference in onset time was reliable, thus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the gestural modality is, in fact, easier for many infants to master once the requisite cognitive skills are in place.  相似文献   

20.
作为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态隐喻在国际商务交际尤其是跨国商务信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出发,结合收集的27篇英文商务信函语料,探讨了情态隐喻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体现的人际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发现,表主观性的情态隐喻可实现明确观点、强化责任、委婉礼貌的交际目的;表客观性的情态隐喻则可淡化自身观点,增加话语客观性,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