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有效解决语文课程目标不甚清晰与语文课程内容长期缺失的关键性问题,在课程认识与实践中就要确立对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文形式"方面(领域)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为基本课程对象,并进而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素养为根本课程目标.在此认识基础上,还应在实践探索中把语文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基础、把"语文形式"方面(领域)的知识作为重点、把"语文形式"方面(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作为关键,才能实现构建系统完备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在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与内容建设中,要力求以课程目标确立的明晰全面系统等来确保课程内容建设中的明晰全面系统,从而构建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中,不断拓展研究的问题域。在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文化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发展的技术支撑及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形成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比照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问题。作认为,校本课程目标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取向;校本课程内容应以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采用横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为取向;校本课程实施应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课程创生取向;校本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对知识问题的讨论是在知与行及其先后、轻重、难易的框架中进行的,《六经》的教育价值成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知识价值阐释的焦点所在,经学价值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的知识价值观是道德知识至上论,古代课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不同的知识价值取向导致课程目标的差异,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亦有所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知识价值观的演变及其支配下的课程变革历程,概括其特点,总结其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当下的课程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和变革,注重课程的人本化、生活化、整合化和弹性化.  相似文献   

6.
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再生性知识;课程实施强调的是对话式教学。批判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对新课改产生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最深刻的变化,不在于课程内容、也不在于教学方式,而在于课程目标。这是因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服从和服务于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同样道理,作为课程“仆人”和“杠杆”的考试测量技术,也因目标的要求而提升。既然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题考查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点”本身,而包含了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行为方式、思维特征及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既要关注”考什么”,也要关注”怎么考”,“为什么这样考”。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还会促使人们学习、思维、行为甚至社会文化发生相应变化。全面分析了媒介技术革新中大学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迁;探究了当代网络媒介技术特征,并剖析了网络媒介技术影响下,大学课程在目标、资源、教学与组织等四个构成要素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诉求;从课程目标调整、课程资源建设、教师身份扮演、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大学课程变革提供可借鉴理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变革。而课程内容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极为重要。这就涉及知识观的问题。力求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改革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之间的链接。  相似文献   

10.
PSHE课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英国,包括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财经教育等四大领域的内容。PSHE课程形成了基于健康与幸福、人际关系以及更广阔世界的生活等三个核心主题的课程纲要。PSHE课程在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PSHE课程在学校的推进策略等方面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经历了从专业取向计算机课程到应用取向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演变,但是课程的实施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为此,英国政府、专业组织、考试机构纷纷行动,以推动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专业取向的回归,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追求严谨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目的是希望英国下一代年轻人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不只是技术的使用者。但是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希望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字素养间寻求平衡。当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时,拥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和核心价值,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效果,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准确定位,这就涉及课程开发的取向问题。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格培养为取向,课程内容应以工作过程知识和学生的经验知识为取向,课程实施应采用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取向和主体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很多幼儿在此阶段都会出现适应性困难,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之后的学业成功和人格结构。而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可先从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入手。课程取向作为课程的理念体系,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解决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可尝试改变幼小课程的课程取向,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正在由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转向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客观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发现教育实践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重构教育实践课程,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地确定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合理地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6.
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7.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策略、课程发展的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变革性实践,以及课程改革构建的方法论问题应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左菊  孙泽文 《教育与职业》2012,(12):135-137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时都要面对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在明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7):14-15
随着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学者纷纷将视野扩大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对国外历史教育的研究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最广泛,作者研究的内容也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等。本文将聚焦中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能力"内容进行初步比较、分析,期望对我国历史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