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身学习平台是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如何建构一个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乃至智能化的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平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设计并分析了Web2.0平台模型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3.0语义网应用的终身学习平台功能架构,并介绍了相关案例的应用与实现。Web2.0强调社会性,支持社会性学习,提倡开放、共享与协作;而Web3.0则从智能学习方面提升了终身学习理念,真正达到了人机交互、智能检索、快乐学习的新境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学习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从学习理念方面改变着网络学习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Web1.0使我们的学习走进了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问题,搜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面向Web的学习。Web2.0使我们可以发布自己的问题和计算机进行互动,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交互式学习,是一种与Web的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Web3.0是Web的一种个性化、服务性的推送学习,是一种在用Web的智能化的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必将改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Web3.0——网上学习新平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Web2.0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针对其在信息处理方面所表现出的无力,Web3.0诞生了。文章首先从对Web1.0、Web2.0的比较中解说了Web3.0的特性,然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知名网站,生动展示了Web3.0技术的应用,最后提出了Web3.0作为新的网上学习平台,将为网络学习带来新的启示与变革。  相似文献   

4.
Web3.0:挑战传统网络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学习的普及,学习者对网络学习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基于Web2.0建立的网络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Web3.0的出现以及它在网络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优势给传统的网络学习带来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经过Web1.0的"他"时代,2.0的"你"时代,互联网必然将进入3.0的"我"时代——个人意志被尊重和彰显。从对Web1.0、Web2.0的比较中解说Web3.0的概念,在全面分析Web3.0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技术的基础上,对目前Web3.0的网站和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远程教育的需求,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好的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网上教学,VisualBasic程序设计(以下简称VB程序设计)课程搭建了一个基于Web2.0的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集合了系统讲授、教学辅导、课程实验、师生交流、在线测试、形成性考核等教学过程。学生登录该平台即可获得一站式学习的服务。我校在10年春参与了平台试点的工作,以铁岭电大为试点单位配合中央电大对该平台实际使用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本文就一个学期来对平台的使用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从而论证了Web2.0技术在远程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阐述如何利用Web2.0技术开展网上教学。  相似文献   

7.
Web2.0技术因其特有的双向信息交互方式,现已被教师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用以支持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分类。目前,较少有研究者从知识分类的视角,探究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是否对所有类型知识的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从知识分类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分别对大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以及学习内在动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对陈述性知识和动作技能学习的促进效果比较明显,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对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Web2.0技术为创建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想的技术环境。文章分析了Web2.0在构建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组建方法和典型特征,阐述了基于Web2.0的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Web2.0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着重阐述Web2.0技术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交互工具和方式,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一对一数字化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活动的开展等优势,以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新世纪技能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推广自主化、独立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满足移动学习要求,是建立终身学习网的目标和方向。对终身教育平台的政策支持、资源架构、推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优势与不足。运用Web3.0理念完善终身学习平台的功能架构,介绍相关案例的应用与推广,使终身学习平台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人机交互能力、智能学习功能、移动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文献综述和网络学习实践,笔者发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缺失。为了弥补这些缺失,利用设计研究的方法,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以Web2.0理念和技术为支持,提出了三个设计原则:一是为了弥补学习者认知性缺失,设计应充分利用Web2.0作为支架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表示结构和方法;二是为了支持不同的策略性缺失,应基于Web2.0的交流工具和自我反思的特点,设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表达工具和方法;三是为了支持不同的情感性缺失,应利用Web2.0的社会性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参与和互动。利用这三个设计原则创设有效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环境,以促进学习者学习。  相似文献   

12.
Web3.0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综合了Web1.0与Web2.0的技术特点,并采用智能整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基于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聚合平台。文章在分析基于Web3.0的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Web3.0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基于Web3.0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和Web3.0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Web3.0技术以"智能化、个性化和聚合性"为主要特征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文章通过介绍Web3.0的概念与特征,并结合当前的校本培训现状,进行了基于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构建的探讨,论述了如何立足于Web3.0技术构建一个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校本培训平台,旨在理清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Web2.0的出现为教师开展良好的学习搭建了平台。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何利用Web2.0来更好地开展学习应该受到关注。但是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多渠道的,可利用Web2.0搭建教师学习环境,以更好促进老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Web2.0时代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引入Web2.0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可促进其信息服务的创新应用,让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Web2.0时代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为:按需定制的信息服务、参与性信息服务以及开放性信息服务;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技术主要有:Rss技术、IM技术、Wiki技术、Tag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严晓蓉 《海外英语》2013,(3X):264-265
21世纪信息社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海量语言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负载和网络迷失。Web2.0的出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大量Web2.0工具的使用为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利用不同的Web2.0工具获取、加工以及合成信息,通过实践建立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PLLE),能有效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效能,也有助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近些年来,Web2.0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本文在分析个性化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介绍如何利用Web2.0环境建构个性化学习创新模式,以及在该模式下对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Web2.0是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技术,该技术"以个体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可用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模式。针对基于Web2.0技术的电子商务实战模拟平台,从平台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Web2.0的自主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分析网络自主学习行为入手,探讨Web2.0时代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功能特征,并提出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总体功能模型和符合W3C标准向下兼容的三层次技术架构,为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近年来,Web2.0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在分析个性化学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学习网站个性化支持方面的不足,分析了Web2.0技术在个性化支持方面的优势,提出基于Web2.0环境建构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创新模式,以及在该模式下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