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观对学科的内涵具有极大的诠释意义,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后现代主义及其知识观是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新的视角。基于后现代知识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在研究对象及领域、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模式及方法等方面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它不仅要阐明学校管理的原理、原则等基本理论,而且要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从而体现它的应用性。学校管理学一定要在“用”字上下功夫;而加强学校管理方法的研究正是重要的一环。本文参照管理科学的方法体系,结合我国中小学管理实际,论述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探究学校管理方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申晓佳 《教育》2011,(21):28-29
学校管理模式问题,是教育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学校管理领域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对学校管理模式问题的探讨,不仅在教育管理学科理论建设中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时代感。教育管理观是一种逻辑体系教育管理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制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和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权力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由此出现了两种学科建制的模式:自发模式和行政化模式.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存在争议,这一争议可以在这两种模式下得到澄清,即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当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开放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由自由发展逐渐获得行政肯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维持它的开放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1980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写的第一本学校管理学问世至今,国内各地已先后编写出几十种教材。学校管理学教材建设工作与科研工作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之中。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曾在1986年9月于青岛市召开一次学校管理学教材讨论会。  相似文献   

6.
综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建设,大多围绕着“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原理”三合一内容而展开。一方面,这是由我国教育管理学科100余年发展历程的内在逻辑使然;另一方面,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约定俗成的基本共识。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应立论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大史学,是教育管理学史的逻辑展开的基本观点,综合运用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相统一的逻辑思维和方法,找准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基点,将学科的逻辑中介概念和范畴串联起来,构成学科的逻辑链条和体系。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其学科基础应该是人类一切的教育管理实践,特别是本国的教育管理实践;其基本内容也应是人类对教育管理认识成果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对本国教育管理认识成果的逻辑演绎与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现存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国外公共管理学科特征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缺乏科学规划,学科结构不完整,缺乏公共知识平台,教研机构建制混乱,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建议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进行重构,可突破一级学科边界,增设或合并二级学科,设置三级学科与研究方向等;构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公共研究平台,构建学科社会建制,形成学术共同体,有机整合专业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管理学的元理论是关于管理学科的总体性规律,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特性、结构体系、学科演进及其演进规律的理论,是支撑管理学发展的核心。而管理学多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存在对管理学的元理论形成了巨大挑战。多元方法是管理学在一个特定的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的特征,还是本身是管理学所固有的学科特质?如果是管理学本身所固有的,会不会削减元理论?这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管理学元理论的分析,对于管理学的多元交叉学科属性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世忠 《培训与研究》2006,23(9):113-117,120
当前,在我国学校管理学理论界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特点”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存在着较大的认识上的偏误。究其原因,是研究者们缺乏对学校管理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所致。学校管理学“基本问题”的特殊性,决定着学校管理学作为一门具体科学在对学校管理进行研究时的“研究角度”、“研究特点”、“研究对象”、“逻辑起点”以及它对学校管理的特定的“研究范式”。并且,学校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还是确立学校管理学的范畴体系和建构其理论体系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存在两种张力:教育管理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张力以及教育管理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的张力。尽管教育管理学以教育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但它仍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要促进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就需要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视角,加强对实践问题尤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想和设计,并增加案例研究,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领域的805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考察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式的总体分布情况、年度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学位级别、不同学校、不同研究领域的教育管理学学位论文作者,在研究方式运用上存在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正在开创一个"后思辨"时代,其学科发展更加需要方法规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自建立开始,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遵循着"体系构建"的逻辑,这一研究取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它不仅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是适切的,还可以推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促进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思维转向和范式转型有显著影响,能有效地推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采用"问题"研究模式,重点要处理好问题解决与理论提升以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学是一个发展的多体系范畴,不同体系的教育管理学其研究对象不同。实践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科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管理问题,元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学自身或教育管理理论。三者共同将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体现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并与时俱进,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学是一个发展的多体系范畴,不同体系的教育管理学其研究对象不同。实践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科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管理问题,元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学自身或教育管理理论。三者共同将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体现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并与时俱进,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拔苗助长到建构主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是一种表面繁荣、实质贫乏的学科体系 ,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过去一直实行的是拔苗助长型的学科发展路径。中国后发追赶型学科发展既不能走自然成熟也不能走拔苗助长型的学科建设之路 ,而应当实施建构主义的学科建设取向 ,这种学科发展路径在当前尤其要解决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巳发展到一个重要关头,就是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稳定的学科体系。而体系的建立与稳定正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一个学科有其独特的、为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矛盾性,它也表明学科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和作为一个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层次体系,分析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和作为一个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层次体系和专业教材体系,并对这几类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状况直接相关。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教育管理学领域的方法体系研究薄弱而零散。教育管理学要突破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加强方法体系研究已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研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兼顾、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自建立开始,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遵循着“体系构建”的逻辑。这种研究路径是立足于直接建构整体的学科体系进行的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科的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范畴问的逻辑关系,偏重于对学科做整体性考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和包容性上。毫无疑问,这一研究取向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理论界对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存在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视角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学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由于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所以学校管理学的研究也应以此为指导,改变学校管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