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糌粑惰     
春节前夕,我的一位在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回内地休假来看我,特地送给我一小袋糌粑。离开西藏20多年没有再吃过糌粑了,如今一闻到糌粑的香味,就引起了我对糌粑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祝福中福     
一走下进藏的飞机,郭中福的一双大手以握紧了我,井急忙抢过我的行李。中福是驻藏空军的新闻干事,以前报上见过他写的文章,未见其人。往驻地的途中,中福一路上热情地为我介绍着藏俗风情,指点着车窗外的雪山红柳,言谈中就知中福是个老西藏了。到了驻地,中福就给我找来棉帽大衣和一些常用药品,叮嘱我少走动,多喝水,难受就吸一口氧。从踏进西藏到离开西藏,我大雪中上甘巴拉,寒风里下新兵连,走裁阳农家,进连队处房,清瘦高挑、一说话脸上就含着笑、泛着红的中福始终伴我左右。我熟悉了中福,并且记住了他。那个晚上,我接到军报一…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这13天,我真没待够……”2000年10月中旬,当我从西藏返回部队时,常跟同事亲朋发出如此感叹。当时,适逢丈夫部队在西藏驻训,我便带着女儿利用国庆假期走进西藏。名为探亲,实为魂牵梦萦的世界屋脊。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该报于1907年4、5月间创办,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 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武装入侵西藏。1904年4月,英军侵占了西藏名城江孜,8月初又直取拉萨。我西南边陲形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民社虽然处于边远地区,但成功进军了北京的教辅市场,出版一系列教辅类图书,深受学生族的青睐。近日,西藏人民社又在第一时间与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阎天在北京一家藏吧完成了新书签约仪式。 据阎元介绍说:“我之所以选择将书稿交给西藏人民社,因为西藏人民社赶在第一时间、第一个找到了我,当时该社派来面谈的老师与我的想法又是不谋而合,之后很快就带来了合同样本。虽然在洽谈之中,还有其他一些出版社抢着要与我签约出版,但  相似文献   

9.
一、缘起和破题大约在1998年2月的某一天,我的同事龙冬和我拿着一份“走进西藏”文化考察活动的策划报告递给社长胡守文和总编辑陈浩增,他们当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胡守文还拍板定夺:回掉云南人民出版社(因为这是我和龙冬1997年给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聆听西藏》丛书五卷及《写真西藏》丛书七卷之后的一次系列策划),咱们中青社自己干。经协商,这一活动由中青社和云南人民社共同组织实施(后由于种种原因中青社中途退  相似文献   

10.
西藏平息叛乱的第二年,党中央号召内地抽调干部支援西藏.我就是被调干部的一名,按对口支援的原则,我到西藏后被分到了《西藏日报》社驻山南地委记者站工作.那时,在西藏要下乡或到各县去,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开始,我在地委所在地的乃东县,同县里的“忙妞”(翻译)一起步行采访了近处几个村的互助组、先进人物等.可是山南地区有8个县,怎么能老在附近工作呢?因此,学骑马就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恰好,山南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宋开元通知我,近日要去沿雅鲁藏布江边的加查县,约我同行.这更促使我抓紧学骑马,次日上午,万里无云,阳光灿烂,从地委机关拉出一匹备好鞍的马,请藏族干部欧珠次仁教我学骑.来到一块刚收完的青裸地里,欧珠次仁把马肚勒紧了,可我几次都没上去.最后还是他扶着我才坐在门马鞍上.我的手一扬缰绳马便走开了而我不是左脚用不上劲,就是右脚离开马镫,两脚怎么也平衡不了,结果还是摔下马来.藏族干部见我这个狼狈劲,便骑到马上给我示范,让我学着两脚如何同时用劲,马跑起来后两臂如何随着马的跑动而起落,告诉我绝不能死坐\在马鞍上不动.经过这一遍遍地练习,终于初步掌握了骑马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看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够吓人的。其实文内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是想谈谈我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的体会。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报道是一次新闻大战,一点不过分。前前后后,派人马上高原的新闻单位有数十家,总共近400名记者从全国各地赶往高原,捏着管笔,四处钻营,家家户户都是一副有你没我的架式。吃苦,是明摆着的,这谁也不怕。怕的就是苦了一场,干不出个样子来。一者,民族报道,敏感度复杂度本来就高;而西藏,其敏感度和复杂度又在我们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读报时,有一类报道横向联系信息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例如: 新华社二月十九日播发了一条《川浙沪津对口支援西藏》新闻,报道了四个省市的赴藏干部,同西藏有关方面商定了十七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为落实援藏项目,他们都做了不少工作。上海、天津还主动向西藏提出,要增加一些新的支援项目。拉  相似文献   

13.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14.
摄影报道是西藏分社各项报道中一张耀眼的名片,一图胜千言。摄影报道一直是西藏分社讲好西藏故事、传递西藏声音的出彩点。今天我想用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践行"四力"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会"高反"吗?在西藏,每上升一米,渺小的身体就要更艰难地对抗巨大的自然。高寒缺氧是锁住你双脚的枷锁,而打破枷锁,敢于到更高的地方采访拍摄,是高原新华人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5.
感受高原     
今年六月初,山东省首批援藏干部就要结束在西藏3年的工作和生活返回山东。47名齐鲁男儿在西藏这块世界屋脊上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考验,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月中旬,在援藏干部即将返乡的时候,《关注》栏目派出我与吕冰立即赶赴西藏采访。高处不胜“喘”西藏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对它充满了向往。然而,不论是谁只要一踏上这块土地,迎接你的首先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7.
(一)如果说人生总有几次抉择比较艰难的话,我仅有的两次都与西藏有关。第一次是1995年春天,人民日报需要派一名援藏干部到西藏日报任副总编辑,根据条件,许多同志认为我是较佳人选,动员我报名;第二次是1998年春天,我3年援藏任务即将期满。当我拿着3年援藏总结到人民日报汇报时,邵华泽社长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西藏自治区党委给报社发来电报,请求将你留下来再干一期(3年)。我已经作了批示,首先就是要征求你的意见。”其实,这两次抉择的主动权都在我自己手中,我要不报名、不表态,已不会受到任何的责备,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  相似文献   

18.
我与速写     
1987年我访问西藏归来,抱着试探的心情,给《人民日报》文艺部寄去几幅拉萨的速写,没想到在同年12月4日的《大地》美术专页上,发表了我的一幅西藏大昭寺的速写。我的作品竟然能登堂入室,真叫人兴奋不已。编者在“来自生活的速写”栏目下,写了一段短文,指出:“速写是画家深入实际、直面生活的记录;是画家训练观察能力、积累素材的手段;也是画家与人民的思想感情互相沟通的彩练。”其实,画画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并非一名专业画家,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但自己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也并非没有一点因缘的关系,这些年我画过山山水水自然风光的速写聊以自娱,也结  相似文献   

19.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20.
翻开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的新华社新闻稿,一组关于西藏的报道吸引了我。这组稿件篇幅都不长,字数多的不超过一千二百,一般只有七八百字或千字左右,但文笔细腻流畅,内容涉猎较广,象一束绚丽的小花,反映了西藏拉萨市藏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读者以神奇、清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